“论文改革”能否缓解文科生找工作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论文改革”能否缓解文科生找工作难
2010年06月07日 09: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老胡看教育

  据《成都商报》报道,某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决定在2010年首度尝试“论文改革”,毕业考核由学生自愿选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然而,在170名毕业生中,最终实际选择毕业设计的却只有3人。

  其实,该大学新闻系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据笔者个人的走访和了解,有很多大学早已推行了文科毕业论文的多样化。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提倡“做有用的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可以从作品、论文和调查报告中任意选择一种形式。北京印刷学院则以调研型论文为主,论文工作结束后抽样进行第三方评价。西安欧亚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以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今年也首度以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的毕业考核方式,66名毕业生已全部成功地完成了毕业设计。

  新闻专业是应用型的文科专业,较强的创作能力是传媒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调侃之词实在让人悲哀:“本科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年办的;研究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月办的;博士生知道《泰晤士报》是哪一天办的。”毕业生从事新闻职业的能力不足,工作后需要大量的再学习。

  其实,全美第一家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从一百多年前创校之际就强调新闻教育的实践性,并因此形成了新闻教育领域著名的密苏里教学方法。解放前的中国新闻界就活跃着一批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校友。该学院目前拥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九大媒体,全部公开发行,其中报纸在美国遐迩闻名。新闻学院的各级学生都必须有在这些媒体实习、工作的经历,教授们也都需要有在媒体工作的履历。毕业生的考核方法当然也是五花八门。

  为什么我国大量的文科学生不好找工作?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做毕业设计竟然成了“新闻”,这无意间泄露了其中的缘由。这则新闻的主要新鲜之处在于只有3名学生选择做毕业设计,难道学生们都愿意钻研高深学问,而不愿意干美国学生做的形而下的事情?原来,前述的某大学“论文改革”办法初步要求:学生须提交已发表的新闻稿件字数累计2万字以上,电视新闻作品则须累计发表达80条以上,用以替代毕业论文。

  看来,该校的“论文改革”来得过于突然,造成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时间不够,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达到上述数量要求;其次,学校方面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学生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由学生到具有一定水准的传媒工作者的转变;校方也没有提供其他毕业设计形式,如拍一个短片,编一本杂志等。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必然担心影响自己毕业而继续选择毕业论文。

  该校的“论文改革”毕竟迈出了一大步,相比之下还有许多大学至今无动于衷,原因在于:首先全国统一的教学评估体系造就了千校一面,大学的地位由行政部门统一划定,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各学科难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学派;二是大学的领导者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国际视野和创新学习精神;三是教师的衡量体系以研究为主要导向,教师们对教改、“论文改革”没有积极性。教师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也不支持实践性的教学改革;还有,就是缺乏教学改革的规划与方法论的研究与论证。

  比如,“论文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考核方式、质量标准以及第二课堂等多方面的改革作为支撑,特别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平台,让其完成相应的积累。否则,学生没有充分准备,自然会冷淡“论文改革”。

  “论文改革”有利于文科学生的就业已经得到验证,毕业设计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作品还成了他们应聘时的利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立竿见影提升了他们的就业层级。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