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实习岗位“一职难求” 专家称可效仿高职(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本科生实习岗位“一职难求” 专家称可效仿高职(2)
2009年09月03日 10:30 来源:河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企业短视学生欠踏实”学校对实习说尴尬

  学生不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岗位,企业没社会责任感不愿意招收实习生。对此,负责培养人才的高校难免有些尴尬。

  据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重润介绍,学校每年都会为安排学生实习做大量工作,实习岗位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实习前进行专门教育,企业怕有安全问题就为学生入人身意外保险,专门有实习老师实时负责指导,可学生却并不知道珍惜。王重润说,安排岗位时有些学生报名很积极,表示愿意去,可去了以后却又比较散漫,不遵守单位纪律,更有甚者竟然中途退出,给实习单位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导致单位对学校学生水平和能力不信任,不愿意接收该学校学生,影响后续实习安排工作。

  王重润说,据他了解,有些同学反映实习内容较为简单,为此他建议大家,走上社会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对在校生来说都是新鲜的,因此要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脚踏实地把事情干好。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模拟实验等其他学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水平。同时,王重润呼吁广大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他认为,招收实习生,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在学校所学帮企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口碑”对企业进行形象宣传,此外还能通过对实习生的观察进行人才储备,这些都是潜在的长远利益。

  一些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学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实习机制。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更愿意尽早掌握实践经验。因此,学校需要适应这一需求的变化,变统一的毕业实习为更加灵活多样的实习安排。二是优化专业设置,实现学生与实习单位间需求的对接。三是建立针对校内学生的专门服务机构,对于有用工需求的校外用人单位,由学校出面,对营业执照、用人信息等进行核实备案后再向学生推荐。另外,学生自己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与社会的对接面,从中发掘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机会。

  “实习制度或可学高职”专家为实习难支招

  相对于许多本科高校学生实习难的困境,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方面却很轻松,国家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政策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驾护航。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蒋同祥同学对笔者说:“我们和学校还有企业三方签订了实习协议,但是由于现在不是正式员工,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师傅还是不会让我们去,我自己也花了100多块钱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据了解,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开展“顶岗实习制度”,即职业院校的在校生,在校第二年、第三年期间,到专业对口单位进行上岗操作实习。顶岗实习与普通的高校学生实习区别很大,顶岗实习需要实习单位预留出正式的岗位提供给学生,从工作环境上讲,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其实就是用人单位的一个正式职工。

  与此相对的是,许多本科生将毕业实习当成一种形式,“我们学校的实习就算1个学分,大家也不会很重视”,省内某高校研二学生小苏告诉笔者,“只要你把实习报告、实习鉴定交上去就行了,形式的成分多一些,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曾经分析说,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注重与用人单位接轨,非常贴近市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实习,我们的高校和大学生要有观念上的转变。”汤敏认为,高校不能只采取毕业实习的方式,还应该帮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多个不同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各业,才会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此外,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也不一定非得专业对口,打杂、倒水也是一种好的实习锻炼,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降低期望值;另一方面也会增进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就业。

  为做好实习工作,我省出台有关政策,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规模,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规模,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09年力争再建立国家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0家,省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30家。提供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待遇,毕业生实习期间,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90%的基本生活补助,补助资金除按现行政策支付外,其余部分从当地失业保险金中列支。(周洁 孙曙光 钟时音)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