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难就业 影响高三学生的高考情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难就业 影响高三学生的高考情绪
2010年03月31日 15:3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的5名大学生淘粪工,经过半年的试用期正式签订聘用合同并上岗。就此,有关“大学生新的职业观”以及“大学生淘的不是工作而是编制”的争论似乎可以划一段落。然而,包括宁波市16名大学生争抢3个殡仪馆岗位,浙江工业大学的3个“安保”职位一律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等新闻在内,其影响意义远不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关注这些事件的主体,已悄然下移至在读高中生。

  “我的学生对这些新闻知道得很早,甚至我也是从他们那里才得到的这些消息。”北京海淀某中学教师告诉记者,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来完全的接纳,认为这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无可厚非,另一部分学生的反映则难免有些“悲观”。“有的学生认为,努力半天争取来的大学生身份,毕业后无非也只能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那么如今自己的努力还有多大必要?”

  对此,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渝鸿提出,近期这些热点新闻,作为普通读者很少能接触到确切的一手信息,有理由相信应聘淘粪工、安保职位的这些高校毕业生,也是基于自己的充分考虑作的决定。“但我认为,这些依然属于个案,不能作为整体现象来说明。”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多数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仍要比没有这个背景的人发展得好。前者也许前期的事业积累过程相对比较平稳,但是后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强,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我在给学生讲就业、择业的时候,会给他们看人才招聘会的照片,那个人头攒动的场景确实让人‘胆战心惊’,但我同样也会给他们展示劳务市场的招工场景,就业现状更加堪忧。”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来看,还不至于人才过剩,然而“人职匹配”确实是一个问题,就业期望与现实的接纳程度存有落差。但难道说大学生去做村官,还必须要被划归为“做回农民”了?“从行业来讲,工作没有高低尊卑之分。人们如果能够舍弃这个‘心理门槛’,那么无论是博士生还是职高生,他们所作出的职业选择,外人看来也就不会这么大惊小怪了。”

  专家表示,建议在校高中生不要因为就业的个案而对自己接受的教育存有偏废,认为大学毕业毫无成就可言。据悉,近年来北京不少高中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夕,都会给学生提供职业倾向测试,目的也是为提高人职匹配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高等教育。龙文学校常务副校长陈卫提出,从学生、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在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上也有了明显变化:他们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以及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更专注于自身与目标行业的匹配程度。

  本报记者 王 怡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