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公开信的部分教授称:“答案”还需大家来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发出公开信的部分教授称:“答案”还需大家来找
2009年11月23日 13:53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记者与发出公开信的部分教授取得联系,转告了教育部已就公开信进行回应的消息。对此,教授们也有颇多感言,现摘录如下。

  谢云章

  公开信得到教育部回应是好事,说明教育部正视群众意见。

  教育部确定将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这是对的,但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我有一项建议,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高校领导人才的培养选拔开始。

  现在,高校校长、副校长的任命,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在这个问题上,应当让高校广大教职工拥有真正的推荐权,选举权,同时增加候选人。

  这样做,才比较符合群众意愿,也有利于把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选到高校的领导岗位上。

  杨四平

  首先,我们要好好反思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杂糅共处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我们在做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有着朴素情怀的知识分子深思的两个问题。

  其次,很感谢教育部对公开信的正面回应。国家正在着力解决如何处理教育“有条件”的均衡问题,择校与减负问题等“短期目标”。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稳步推进可能是一种选择。

  徐华

  得知教育部的回应让人很受鼓舞。但良好的态度只是有效行动第一步。

  求真务实是教育的灵魂,是探索和创新的根本前提。希望教育部门能将教育真正当作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事关国家长远战略发展的百年大计来抓,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下决心采取措施,真正惩治教育领域腐败,净化学术空气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创造条件。

  芮必峰

  我们已经感到了教育部的一些新姿态,看到了教育部的一些新举措。

  对于高等教育,我想当下要做和可做的,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规律,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作为制订和推行各项政策的前提,切不可把教育改革当成“政绩工程”来做。二是尽可能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少一些机械化一的全国性“评估”,必要的评估必须由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做,管教育的领导应带头弱化“权力”意识,强化民主和服务意识。三是鼓励和保护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思想、创造性劳动,重建“象牙之塔”,发挥精神对“物化”的否定作用。

  总之,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去机械化(标准化)和去“物化”是当前高教改革需要考虑的相对主要的几个问题。

  沈正赋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的回应是一个很积极的信号。

  我们11人发出这封公开信,并非为中国教育“开药方”,而是抛砖引玉,发出一个信号,答案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寻找。我的观点是,30多年没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40年或者50年的时间来逐步解决,只要全社会共同来努力,来破解这道难题,我们相信教育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的。当然,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光靠教育部自身也是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全社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合力解决。

  卞利

  教育部的答复还是比较务实的,我们应该给新部长时间去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相信教育部会有办法解决。现在的教育不是一个学校校长或者老师能解决的,教育部应该先从简单问题着手解决,先易再难。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更多考虑大学生的工作问题。这次的讨论很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引起教育部领导的重视,目的已经达到。

  李正平

  教育部的回应在我的意料之中,正如发言人所说教育的问题是个大问题,是个难题,不可能立刻解决,教育部也不可能马上想到什么灵丹妙药,因此他们的回应也就不可能有实质性内容,这是意料中的。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