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文频用网络语言 “雷”倒老师家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学生写作文频用网络语言 “雷”倒老师家长
2009年12月30日 14:13 来源:兰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真BT,7456,偶要给这小子彩色笔。希望他不要还是这么286……”最近陈女士偶然看到儿子的作文,发现里面的每一个字她都认得,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请了年轻的同事翻译半天,总算才明白儿子和同学发生矛盾,说的是:“真变态,气死我了,我要给这小子点颜色看看。希望他不要还是这么迟钝。”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张嘴就来的“偶”、“晕”、“稀饭”、“强”、“顶”让家长一头雾水。而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这些网络语言更是层出不穷,不少老师表示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谜,有的词汇根本看不懂。

  老师:改作文好象在“猜谜”

  兰铁一小的石老师告诉记者,在一些作文中,甚至有的常用语都被“网络化”了。她发现,因为一年级不写作文,二到四年级作文字数少,只有300字左右,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的主要在五、六年级中。石老师说,她教过的五、六年级中,一个班总有三四个学生避免不了地使用网络术语写作文。“一篇350字的作文中,总会冷不丁地冒出两三个网络语言,如886(拜拜了),GG(哥哥)等。”她无奈地说,“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谜,有的词汇根本看不懂。”

  比起小学生,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人数和频率则多一些。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市七中语文老师陈磊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她发现,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其实跟作文的体裁也有关,写小说、寓言类作文时用的多;散文、记叙文类体裁就用的少。“使用规范字、规范语言,正确地表情达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陈磊说,“不过有些网络语言还是挺风趣的,我们平时也会用几句。”

  学生:网络语言幽默诙谐

  近日,记者就网络语言在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向部分中小学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发现,让老师、家长如坠云里雾里的网络新词,在许多中小学生看来却非常有吸引力。一个女同学说,和同学在网上聊天、电子邮件往来,经常使用网络新词,这样的语言他们彼此都熟悉,交流起来也非常轻松、幽默。因此,这些另类语言在家长和老师看来或许不习惯,然而在她们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

  在兰州二中上高二的张莉说:“可能网外人觉得这些网络语言难以理解,但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上网本来就是要轻松,所以就不要用‘一本正经’的话语来交流,这也是大家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来玩笑的一种方法吧。”其余几名初三的学生则对记者说:“我们不知不觉就用上了这些时髦的网络语言,感觉挺好的,如果不用这些时髦语言,就会被同学嘲笑落伍的。”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还常用网络语言写日记。他们认为,这样做既有个性又不容易被父母发现秘密。

  提议:理性看待网络语言

  对于网络语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频繁使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师陈磊认为,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陈老师说:“网络语言冲击不了主流语言,它的使用仅限于网上。有的符号根本没办法说出来,所以,‘网络语言取代传统汉语’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兰大附中的一位老师则说,现在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里,甚至被融入书面语言和口语,如不加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还有一些老师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很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 (记者 孙理)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