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是兑现承诺 纾缓家长肩头压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是兑现承诺 纾缓家长肩头压力
2009年12月31日 11:04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东北家庭教育支出调查:沉重的“新四费”(三)

  - 半月谈记者 王莹 曹霁阳 马扬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机会及教育程度决定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机会及生活质量。当前,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高昂教育费用,伤害的已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利益,而是整个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何纾缓亿万家长肩头的教育支出压力?半月谈记者广泛走访黑、吉、辽一线教师、研究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人士,倾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是要兑现承诺,

  加大投入并均衡配置资源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此后,这一目标在各种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规划中被反复强调,但这些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始终达不到4%。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3.48%,比上一年增加了0.26个百分点,但是离法定4%比例尚有差距。显然,投入不足依然是目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增加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建议虽然提出了多年,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说学前教育问题。在沈阳,幼儿园月托费平均在千元左右,一年费用远远高于一些大学的学费。“学前教育教师工资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并非财政拨款,而是由托费承担,这必然导致托费居高不下。”沈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处长罗丽建议,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由政府统一管理。“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开发和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国家应该统一规划、管理学前教育,才能还孩子一个公平的起点。”罗丽说。

  除了政府投入不足,义务教育阶段产生的一些高额家庭教育支出,主要原因还在于资源配置不均衡。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授李伯玲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消除校际差距并非难事,但是,像均衡办学条件、师资流动、区域内教师同工同酬这样一些有助于消除教育不均衡的做法,却多年不能落到实处。

  “遏制补课、择校很多情况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王加绵说,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推进是否有力,主要在于政府能否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充分行使职能。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高等教育:广开源、多节流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年招生人数增加2倍,学费也跟着翻了一番。尽管从2005年起,我国有关部门就要求各类高校不得提高学费,但当前学费标准仍然过高。以大学学费5000元计(公办高校的较低标准),仅学费支出一项,就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5%,远高于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一般不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的比例。

  更令受教育者觉得不划算的是,大学扩招以来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上了四年学,工作后连贷款都还不起”成为人们经常听到的抱怨。

  高校收费如何对接公众承受力?教育专家给出了多项建议。“目前高校学费高是因为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相当一部分转嫁给了学生。” 辽宁省民办教育研究协会副秘书长何增强表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军建议,应降低农村家庭现金收入支付教育费用的比例,减轻他们的教育负担过重问题;同时完善奖学金、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此外还应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支持教育,对企业实施捐资助学减税政策等,不断扩大高校奖学金、贷款覆盖面,帮助公众减轻学费压力。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李伯玲教授、渤海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朱成科等专家建议,政府应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只有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的教育竞争以及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中,受教育者的负担才会减轻,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维护。朱成科说,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例,目前相关政策法规不少,但真正解决问题的不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和同级别公办高校处于平等竞争地位,教师评职称、申报课题等门槛也过高。

  同时,高校的节流工作也需加强。扩招以后,很多高校纷纷圈地扩张校园、盖豪华大楼,高额贷款下,每年仅偿还利息就捉襟见肘。专家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审计工作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通过精细化管理踏上良性循环之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费用负担切实减下来。

  家庭教育: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一个在北京上学的大学生,每月要花2000元生活费,可能比他毕业后的收入还高;一个初中生,暑期报了6个补课班,支付补课费上万元……这些教育高支出,都属于家长的非理性消费,值得反思。”王加绵说。

  “过去我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一些家庭变得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多少钱都肯花。”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家庭教育专家孙浩哲说。

  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攀比消费”“心安消费”“功利消费”等盲目投入,专家建议,家长应理性对待子女的教育投入,结合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合理安排教育费用支出。孙浩哲指出,补课费成为教育费用一大支出,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但事实上这种比上课还累的补课,往往事与愿违。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成人周末还要休息,却总是希望孩子能24小时都在学习。”孙浩哲说,不讲效率,只讲时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我们所做的调查中,90%的家长希望孩子补课,85%的孩子不希望补课。可见,有效果的补课是很少的,长此以往,孩子厌学甚至退学的可能会不断增多。”

  王加绵建议,家庭和学校应该对学生普及朴素教育和理财教育,从小遏制学生的高消费。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克服攀比心理。这方面可借鉴国外以劳动换零花钱等做法,让孩子明白赚钱的辛苦,这样才能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学校也应该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努力培养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