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引委员热议 有利于提高教授地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引委员热议 有利于提高教授地位
2010年03月02日 10:5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正厅级校长也没有配专车”

  教改规划纲要将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引发委员热议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李栋、徐靖、王飞)“暨南大学的校长行政级别是正厅级,校长、副校长都没有配专车,工资也是绩效工资,其行政级别并没有带来实际的资源,意义不是很大。”昨日,进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提出观点认为,高校取消行政级别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制定完善的自主办学机制,减少官本位的思想。

  周天鸿

  行政级别并没有带来实际资源

  “暨南大学校长和副校长都没有配专车,几辆车都是轮着用的,我那个车还是省政协副主席才配的。”

  “取消行政级别是对的”,周天鸿首先表示了赞成意见,但是,周天鸿说,更实际的意义不在于仅仅取消行政级别,而在于制定完善的自主办学的机制,因为行政级别取消了,学校的校长仍然还是校长。

  针对“行政级别就意味着相应的待遇”这一说法,周天鸿认为,那是职务本身的工作需要,而非行政级别所赋予的。房子、车子、工资,周天鸿一样一样地数,没有一样是行政级别所产生的实际利益。周天鸿说,暨南大学校长和副校长都没有配专车,几辆车都是轮着用的,“不信你可以去调查”,“我那个车还是省政协副主席才配的”。

  “如果申报项目时,括号后面注明是厅级干部,说不定还有反作用”,周天鸿说,就其个人所接触的圈子来看,高校里的行政级别并没有带来太多实际的利益。

  顾也力

  取消行政级别

  使学术回归大学

  “人不是神,大学教授应专心做学术,专心教书。取消行政级别,可以只做一届大学校长,然后再专心搞科研。” 

  “非常好”,取消行政级别,可进可退,而设定了行政级别,就只能上不能下了。同为副厅级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非常赞成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使学术回归大学”,但顾也力坦承,实施起来将会很难。

  行政级别首先就将大学分成了三六九等,顾也力以自身为例说,他这个副校长的行政级别是副厅级,就待遇而言,副校长的行政级别只比普通教师多100元,但副校长的“好处”更多地体现在其他隐形资源上,比如申报项目、评奖等。

  “行政级别把人的思维搅乱了”,是完全背离学术发展的,顾也力说,又要做行政,又要搞科研,人不是神,大学教授应专心做学术,专心教书。取消行政级别,可以只做一届大学校长,然后再专心搞科研。  

  何镜堂

  高校现行管理模式值得反思

  “我国的教师队伍发展很快,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校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却非常少。”  

  全国政协委员、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师队伍发展很快,数目庞大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校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水平人才却非常少,这说明了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值得反思。

  “高校不要行政级别,我还是比较赞成的。”何镜堂表示,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是学术基地,他理应更加重视学术的发展,而不是过度强调行政化。现在国内高校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都比较死板,比如培养博士生就硬性要求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身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何镜堂以建筑学为例,能够发表的一级刊物非常少,而博士生却大量增加,以至于不少学生为了能够发表论文纷纷走后门,从而滋生学术腐败。

  何镜堂说,高校的制度不能够太死,不要过于强调等级,应当强调学术自由,以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国外许多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崇尚教授治学,不千篇一律,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氛围和特点。不过,何镜堂也表示,现行制度是历史形成的,要改变观念,进而革新制度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区 鉷

  去行政化有利于提高教授的地位

  “一次,一教授去学校里的某个科室办事,被行政人员当面大声训斥。”

  “一次,一教授去学校里的某个科室办事,被行政人员当面大声训斥”,“在某些学校,行政人员拿的工资比一线的教职员工要高很多”,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区鉷教授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有利于提高教职人员的地位,真正地尊师重教。

  区鉷担心,现有行政级别的大学官员取消行政级别后将怎么办,怎么取消,怎么“逐步”都是目前尚未明确的问题,关键是第一步如何迈出去。区鉷笑称,他的“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根本就不是什么行政级别,按照一般说法,各学院的院长享受处级待遇,但事实上,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当院长的,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只是中山大学的行政级别是副省级。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