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小学推行"写字课"叫好者众 手写字或再受认可

2008年10月07日 14:18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核心提示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把汉语书写像普通话那样纳入考核中来,将起到不错的效果。如果像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样引人瞩目的选拔性测试能够增加汉字书写标准的考核,将会使更多人注意汉字书写的规范性。

  从今年秋季起,海南省将“写字”列入中小学日常教学,而且免费提供教材。此前一度被“应试教育”排挤出局的书法课能否收复失地?汉字书写是否需要制定相关标准?社会各界人士对此有何看法?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提笔忘字,怀念练字时光

  秀文是北京的一名IT从业者,毕业后就和电脑接触,十年来几乎天天触摸键盘。然而,秀文现在的愿望是,回到小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练写字。

  秀文介绍,电脑用多了,写字变得生疏,字不仅写的歪歪扭扭,有时还“提笔忘字”。“更可笑的是,写出来一个字,自己端详好久,竟不敢相信就念这个音。”秀文说,“现在用电脑已经很习惯了,遇到不会写的字,用键盘敲敲,一看也就知道了。”

  秀文说,现在很向往小学时光。“我们那个时候就有写字课,每人发一本字帖,拿着毛笔在上面描写。我们那会儿都特爱上这个课,一张字帖纸可以重复写很多次。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硬笔书法了。现在都扔到九宵云外了。”秀文无不惋惜地说。

  秀文也考虑过练习书法,但是工作以后就身不由己了,现在每天都忙的很晚,挤不出练字的时间。“如果真有时间,也有这样的环境,我肯定很愿意去练字。我觉得,写字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味和修养。”

  秀文的感受耐人寻味,而“提笔忘字”的情况也不是他一个人特有。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许多年轻人对电脑越来越依赖,汉字书写越写越生疏。一项对平常手写时“提笔忘字”的情况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人数占45.2%;“稍微想一下就能记起来”的占41.2%;“基本上没有忘”的仅占13.6%。

  书写能力退化,从学生到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已有多年,对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汉字书写水平都不太满意。

  “从总体水平来说,现在大学生的书写能力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自从电脑开始普及,手写字就受到很大冲击,现在中小学生练字的机会也不多,最终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提笔忘字’的现象很严重;字迹拙劣,缺乏技巧和美感。”董琨深有感触地说。

  董琨的印象中,没有遇到几个汉字写得特别好的学生。“这与我读书时的情况刚好相反。我上研究生时,有个导师改试卷前先看字写的怎么样,要是很糟糕,不管答得多么好,也不会及格。所以,那个时候我们都很重视汉字的书写,我有好多同学现在已经成了很著名的书法家了。”

  董琨同时表示,推广写字课,老师要起到榜样作用。“在我看来,现在大学年轻教师的板书水平也不容乐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很多老师忽视了自己的板书。”董琨说,“板书水平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很多时候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自己的板书写好了,不仅能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也会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重开写字课,强化素质教育

  针对这样的情况,海南省的教育工作者决定不再沉默了。据悉,为了保证写字课的顺利进行,《写字》教材也将作为海南省地方性教材之一,免费提供给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海南省还将逐步加强对中小学写字教学教师的专业培训,聘请高校和书法协会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每年举行1—2次专题培训。

  按教材规划,小学生在1—3年级的书法课程中偏重硬笔练习,主要结合语文课教学进行,加强对正确的书写姿势、执笔方法的指导以及基本、规范的书写技法练习;在4—6年级,开始进行用毛笔临摹古代经典碑帖的初步练习,着重选择楷书中的一种,正确掌握楷书基本笔画和结构的书写能力;在7—9年级,可选择楷书、隶书、行书中的一种,掌握书法基本技法和造型能力,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高中、中专阶段,书法教学可以结合艺术、美术课进行,可用毛笔临摹古代经典碑帖、进行书法创作,熟练掌握书法丰富的技法和审美内涵。

  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陈东云表示,普及写字课是为了进一步推广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陈东云认为,网络时代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影响到书写、绘画等基本功练习。

  “实际上,国家从没叫停写字课。”陈东云说,近年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和考试无关的课程学校基本不开了。“练习书法需要长期坚持,需要静心磨练。”

  叫好者众,手写字或再受认可

  IT从业者秀文认为,海南省在中小学推行写字课是很好的一件事。他认为,写字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写好了就可以的。中国汉字,那么久的历史,不同的字体都有它的可吸取之优点。“我虽然不是研究这个的,但写字给我感觉就是这样,至少可以陶冶一个人情操。”

  记者在北京大街上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学生家长,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海南省推广写字课时,一位姓张的家长表示很赞成此举。他认为,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字写得好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字写得难看的人,会让人觉得做事不认真或者不够细心。对于小学生而言,写字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很多习惯就在这个阶段养成的。

  “一手好字不仅可以获益终生,还可以在练字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性和观察力。”采访中,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写字可作为学生的“基础一课”,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无关系。写字不仅与美育有关,和智育也有着紧密关联。

  董琨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同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董琨认为,把汉语书写像普通话那样纳入考核中来,将起到不错的效果。董琨说:“如果像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样引人瞩目的选拔性测试能够增加汉字书写标准的考核,将会使更多人注意汉字书写的规范性。”

  另据了解,国家语委今年4月初透露,我国将推出针对大中小学的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规范汉字书写。种种迹象似乎在向我们暗示:汉字书写出现了新曙光。 (王君)

  冷眼旁观

  “进步”还是“退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人“握着鼠标忘了笔杆”。这本身是一种技术进步的表现。网络传播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文字的电脑书写应网络传播之需而得以普及。人们纷纷改变书写方式,最初是作为一种技术的提升,以便快速的跟上网络时代;而当新兴的网络技术普及到教育领域,电脑书写在新的一代人中则已经成为一种书写生活习惯,笔杆书写则成为临时的替代。

  但是,技术进步并不总作为可喜的一面被人赞颂。电脑书写普及的同时,也是文字沦为单一符号的过程。手写时代,文字有表达意思的一面,也有展现书法艺术的一面,文字语言中隐藏着人的肢体语言。人们从一笔一划的训练中将文字融入自己的生命思考里,文字的记忆与理解由此而成为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在电脑书写时代,文字已经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文字书写背后所蕴含的人的性格、肢体语言、艺术功力全然不见,甚至连一笔一划的记忆都逐渐被淡忘。

  技术的进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新兴工具,方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但技术的革新换代,也同时需要人们自身做出调整,去学习它,去适应它。这种学习适应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力;但是,人们也可能在这过程中丢失一部分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新的工具出现之前,人们要靠自己的身体去获取的。

  当然,这种现象与汉字构造本身有关。我们也许要怪汉字构造麻烦,但试想,正是汉字的独特构造,才给了人们充分的书写训练空间和丰富的文字想像力。在漫长的书写教育与锤炼中,汉字书写已经与绘画一样,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精品。我们很难想象,在电脑书写时代,在文字的符号化进程中,汉字的艺术性还能否得以延续?

  人们利用的工具越多,对自身的改变就越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工具的意义,更不是否定技术进步的意义。只不过,对技术的驾驭,需要更多的人文蕴含,需要更先进的教育模式。比如说汉字的书写,完全可以在教育阶段中提倡手写,进行书法训练。也不只是文字,在更多的领域,我们也需要回瞻自身的改变,防止对技术的依附。

  事实上,在技术革新换代频繁的今天,人们对技术、工具的需求及适应能力也在不停的增加。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冲击,被著名学者托夫勒喻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下,生活方式与数字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书写方式的改变是题中应有之意。但适应数字化生活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在教育阶段做出更多努力,在智识启蒙发育成长过程中,形成充足的文字书写能力,延续汉字的书写艺术。(肖畅)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