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取消文理分科 家长赞同学生成反对"主力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 家长赞同学生成反对"主力军"
2009年02月09日 11:22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六成人赞成三成多反对

  高中不分文理科 家长:回归基础教育本位 学生:失去自我调节机会

  高中不分文理科?尽管只是在征求意见,而且是“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已经在广州一石激起千层浪:六成人赞成取消分科,但学校大呼操作难;学生则担心刚公布的广东2010年高考方案实行不了几年又要变。记者昨日获悉,广东地区已经就此召开了高中及高校校长座谈会。

  连日来,多家大型网站推出高中文理分科的网络调查,参与者众,而征集到的意见很一致。在某网站推出的调查中,8.5万人参加调查,其中占54.4%的 4.6万人认为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其中88%表示,因为分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来难成大器;而占42.2%的3.6万人则表态反对取消分科,理由一是中学教育是为高考,不分科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二是术业有专攻,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另一个大型网站,同样的53%受访者赞成取消分科,而三成人则持反对意见。

  记者昨日随机在广州街头采访了20多名市民,发现对“高中不分文理”持赞成意见的多数是家长,12名家有学子的市民表示,为着孩子的成长,“回归高中基础教育本位”,还是不分科的好。市民汪先生当年从“大文大理”的高中教育和高考中走过来,学理的他从自身中发现,文科的历史和地理已经成为自己的“硬伤”,“大学毕业20年,一直发现文科素养不够,业余时间都在恶补。”因此,汪先生希望孩子不再步自己后尘,学了这科漏那科。

  赞成

  取消分科可打好基础

  事实上,在昨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广东、广州教育界对于高中不分文理,赞成的声音很多。梁老师是广州某中学的高一老师,她赞成的理由是最担心文理分科教学在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据我所知,为了更好应试,不少学校实际上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文科理科教学,甚至将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或取消或减少课时,这样的教学,可能高考分数上来了,但文科学生不懂理科,理科生不懂历史地理,情况日见严重,让人担忧。”梁老师表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还是让学生全面学习,文理基础都打好为好。

  侯先生是国家直属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他表示,教育部发言人提出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试行普及高中教育”一说法,有意无意地被“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夺走了注意力,其实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普及高中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国力强盛后,国家必然相应的要求提高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都迈入普及了,高中文理分科理解当然考虑取消。”

  反对:

  贪多嚼不烂 加重学业负担

  有意思的是,在受访者中,学生是反对取消分科的“主力军”,最大的担心就是要学的东西多了,变成“贪多嚼不烂”,反而加重了学业的负担。小周去年刚考上执信中学高一,虽然初中文理科成绩相当,但依然畏惧实施不分科,“如果不分科,那高考就要考九门,意味着高中三年要深度学习九门课程,太苦了!”小罗是华师附中高三学生,偏爱地理,因此选择文科。他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校园学子早早就对今后的术业专攻有规划,高中学习也就有意识地偏科学习,争取优势;如果不分科,这种因应社会需求的自我调节机会就等于没有了,“每门都学,哪来时间深学当中一门?!”

  担心一:广东高考方案又要变?

  2008年11月,广东2010年高考新方案公布,高考科目为语数英+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同时实施全省统一的高中阶段学业“反向”会考制度。也就是说,广东的高考新方案还是以高中文理分科为基础的。“万一取消分科,那不是广东高考新政策又要变?”记者发现,面对高中分科是否取消的征求意见,学生和家长的担心聚焦于这点。天河区普通中学高一生赖健称,放寒假前,学校已经提前收集高一级的分科意愿,春季开学就文理分班,他选了理科。“如果国家政策定下来不分科,那我们恶补历史地理根本来不及。”

  前天,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杨开乔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2010年高考新方案已经定下来,是不会变的”,他表示,考虑到高考政策的稳定性,新方案会持续多年并且逐步完善。

  担心二:高考制度改革能否同步?

  记者昨日获悉,广东省教育厅已组织高中及高校校长座谈,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调研的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的区老师表示,高中不分科,最大的问题还是来源于与高考制度改革进程不同步。从表层上看,高中不分科会增加学生负担,因为学和考的科目多了。但其实这只是科目深浅度的设置问题,只要高考不出又偏又怪的题,学生负担不会必然增加。相反,高考制度不改,高中学生面临的仍然是升学的恶性竞争,逼得老师和学校围着高考转,题海战术不抛弃,学生仍然不得不每天忙到晚上10时30分后,那学生负担肯定得加重。

  本报记者/何雪华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