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不能成为大学装饰品 学者吁警惕庸俗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通识教育不能成为大学装饰品 学者吁警惕庸俗化
2009年04月27日 15:36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讯 (记者李雪林)“通识教育变成了一个时髦的概念,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的时尚追求。”在昨天上海大学举行的“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上,教育研究专家指出,在大学纷纷推广通识教育的当下,必须正视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警惕通识教育庸俗化趋势。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甘阳指出,通识教育的雏形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出现,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体系经过美国诸多名校的实践与完善,出现了“耶鲁模式”、“哈佛经验”等范例。我国的通识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开始探索,突破日渐森严的专业壁垒,开出涉及多学科的经典课程,如今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全新理念。

  “十年探索之后,现在通识教育越来越时髦,大学也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甚至中学、小学也在搞通识教育。”复旦大学熊思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通识教育成为一个装饰品,装饰着学校,装饰着学科,也装饰着教授。

  当前通识教育课程“量多质差”受到与会学者的质疑。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教授研究发现,目前,各大学普遍开设了少则几十门、多则数百门的通识选修课,但是调查发现,“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已经成为目前通识选修课的通病。而且占据大部分学分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突出强调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技能掌握以及服务于专业学习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学习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通识教育还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只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和纠正,使学生知识拓展、事业开阔,为将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对通识课的开课队伍也提出了质疑,“与专业课程相比,很多通识课程由退休教授、新入行的讲师、课程不足的副教授等来担纲。”

  通识教育究竟该往何处去?甘阳教授认为,除了重视创新,大学通识教育还应充分重视传承人类文明精华,让学生多读经典,一年级新生就应该开始经典学习;课程设置上,应尽量利用现有课程;在教学中也不应降低水平、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陈跃红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决不仅仅等同于核心课程,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知识深度理念,必须改进现行课程教学结构和革新教学方法以及内容,并建设一些新的深度课程模块来加以弥补。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