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真爱,就有课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评论:有真爱,就有课桌
2009年02月20日 15:55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读罢《一张消费券引出尴尬事》一文(见昨日《钱江晚报》A2版),有一些疑问——

  因为孩子没有拿到消费券,一些家长——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询问原由,才知道自己的孩子竟是没有学籍的;原来,招生的时候,学校并没有跟家长说明自己是“计划外招生”,家长就无从知道自己的孩子跟有学籍的孩子所受“待遇”是两样的,这样,家长就失去了斟酌、选择的机会,造成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学校要不要负一定的责任?还是一律劝退,让1100多名一年级孩子承担全部后果?至少,要不要赔偿?

  “计划外”招生,如果有利益考虑——能容纳1100多名“计划外”学生,可见金沙学校的规模不小,教室闲置确是一种损失;但是,既然要挣钱,就要负相应的责任,不能上面来查了,就把学生推出了事,否则就有始乱终弃之嫌,对弱势者太冷酷了一点,让旁人看了不服!

  报道引用了《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管理暂行办法》中的一些具体条文,一条条读下来,觉得有点苛刻。据了解,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条件,目的是控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就学的数量,以保证公共教育资源首先保证城市原住居民子女的入学需求。这个理由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你要民工为城市各种需求服务,却拒绝为民工提供公共服务;你有接纳劳动力的容量,要接纳他们子女就学就没有容量了,这说得过去吗?

  没有明说的一个原因是,民工对地方GDP的贡献不能跟投资者相比,是“低质量”的人口资源,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只能靠后站,靠边站。这种以钱为标准,看人下菜碟的做法,如果是商家,还情有可原;政府不是商家,不能用商业原则来指导公共政策。

  而且,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多提供一些公共教育资源,杭州是可以做到的;总不能锦上添花有钱,需要雪中送炭时却说没有钱了——杭州市的GDP已经超过人均10000美元了呀!

  再说金沙学校明明能够容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并没有影响城市原住居民子女入学,为什么执意“劝退”?金沙学校“办学条件不足”,那么有关部门能不能帮助他们把办学条件搞上去呢?这是不是他们的职责呢?让这些孩子回原籍就学,那里的办学条件很可能还不如金沙学校呢——否则他们到杭州来干什么。

  一个快饿死的人从地上捡了个馒头吃,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你违反了食品卫生法而夺下他的馒头,又不给他合法馒头吃?

  这些才一年级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弱,“劝退”将给脆弱的他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这几天很可能处在惊慌失措、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他们接受了热爱祖国的教育,可是这些代表祖国的成人却并不怎么爱他们。他们不知道,明天的课桌在哪里,明天他们会不会被这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所驱逐?看着照片上这些一脸天真的孩子,真庆幸我的孩子不是民工子弟。  -戎国强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