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正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评论:正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009年03月20日 10:33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寒冬”考验。在校园网络论坛中,如何寻找招聘信息成为热议话题;应届毕业生见面聊的往往是,“投了几份简历,工作是否有着落了”;在各大招聘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求职者脸上也满是对工作的渴望与期盼。

  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其实并非了无希望,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应该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而更多的则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只有摆脱悲观情绪,理性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市场夹缝中潜在的机遇,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应该说,这场外来的危机并不是对所有行业和企业都产生负面影响,有些行业和企业恰恰在其中“逆势上扬”。春节前后,上海服务和消费市场一如既往的繁荣,就是一个证明。就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受影响较大的多是中低端的外向型民企,特别是沿海部分地区的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由此对劳动力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但是,有的大型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强烈冲击,反倒在“寒冬”中经受考验扩大了市场。比如,浙江宁波的一家大型民营集团老总日前曾透露,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歇业,大量刚性需求带来的订单都转移到自己的企业中来,生产规模和用工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管理和行政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此外,许多与国家产业导向相符的路桥、建筑行业以及与民生需求紧密相关的生活类产品的企业用人行情,更是持续看好。在此情形下,据说,从去年11月份开始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开招聘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以往相比并未减少。一些学校在综合招聘会之外,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所以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于不同对象的影响是不同的,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而不应简单地一概而论。

  事实上,现在有人之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感到悲观,其实并不完全是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财经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以及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受危机的影响最大,而这些专业正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招生计划与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平时可能一下子感觉不到;遇到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问题和矛盾就立刻显现出来了。因此,完全依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设置与发展模式固然不可取,纯粹的功利主义指导下的专业设置与发展模式同样也不应该。

  当然,在就业压力面前,学校等相关各方还可以给大学毕业生以直接帮助。例如,目前文科类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较多,而相当多的公务员岗位都要求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历,不少企业也有类似要求。对此,是否可以考虑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为期一到两年的就业培训或见习实践,期间户籍等仍保留在学校。同时,还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一段时间,回城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就业。

  总之,应当正视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大可不必“谈虎色变”,更不必过于悲观,而应理性应对,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殷啸虎)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