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村不是大学生就业缓冲地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评论:农村不是大学生就业缓冲地带
2009年03月30日 09:5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北大教授于鸿君在新华网上撰文,建议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他提出“每年选招200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村官 ’”等,每批期限安排2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特殊补贴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期满可以返回重新参加毕业分配”。

  诚然,就业难需要有识之士出谋划策,如果此建议获准实施,相信一定会引发新一轮的大学生“上山下乡”热潮。但是,笔者对此建议却不乐观,有几个疑问:

  首先,农村急需大学生吗?诚然,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有现代理念,但调查显示,农民群众最欢迎的是能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人才。什么人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当然是有实用技能和能够招来商、引得项目的人,而大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优势。

  其次,大学生如何建设新农村?不要说大学生们缺乏工作经验,就算是他们有一身本领,建设新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民自己的力量。目前,农村有技能、有体力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留守的全是些老幼妇女,力量薄弱。就算是大学生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作用也有限。比如支教,由于时间短、经验欠缺,再加上走马灯式的轮换,很难给学校教学带来预期的效果。

  再次,上山下乡能改变就业难吗?200万大学生下乡,对缓解如今的就业难肯定有用,但是两年后呢?他们还是会重新加入就业大军,同师弟师妹们争抢饭碗。上山下乡只不过是把农村当成了解决就业难的应急之需和缓冲地带。只是匆匆过客的大学生们,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吗?又能够给农村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变化? (刘道彩)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