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谁挡了大学生就业的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青年报:谁挡了大学生就业的道
2009年04月02日 08: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一半以上,加上历年毕业后未及时就业的大学生,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700万人以上。

  依我看,撇开金融危机影响和人口膨胀因素不谈,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政策性壁垒太多;二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三是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

  在我国,同是接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却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限制。比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单位优先接收拥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接收外地毕业生,这些大城市则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如广州市规定:“对非广州生源的本科毕业生,实施战略性调整,引进的范围由所有普通高校取得学士学位和英语四级证书的毕业生调整为国家部属重点院校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除了外语能力要求外,同时增加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其他院校的毕业生进入广州,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符合广州引进人才紧缺专业目录、且现有毕业生资源不能满足”。

  在这种政策指引下,是否拥有本地户籍成为制约人才流动的“铁门槛”,这就在事实上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原则,导致人才无法按市场配置原则实现流动。

  此外,我国的用人单位被严格区分为企业、事业和政府机关,身份不同,可能享受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也会因此不同。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进入事业单位或机关,不仅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会在养老、医疗、住房方面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而基层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得不为缺乏人才发愁。

  其次,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差异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自然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对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各类高级专家有75%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占 21%,西部仅为4%。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不足百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人才流失、断层问题严重直接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无法形成“洼地效应”,造成恶性循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使他们为追求丰厚待遇盲目涌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形成了局部就业困难。

  第三,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会宁县是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从恢复高考后至今有 3.58万人考入普通高校,但毕业后回会宁工作的仅占12%。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社会保障乏力、发展机遇欠缺,导致大量农村毕业生不愿回到农村,进而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而农村毕业生滞留城市,也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形成了二元化主导下的就业困难。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在倡导大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的同时,必须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从而打破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局部就业困难状况。孙海峰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