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教育不要折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教育不要折腾
2009年04月07日 14:00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取消分科是关键一步

  - 浦家齐

  用素质教育的观点看问题,学生学习优秀的标准,不是要求他们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全优,而是要求他们各门课程的成绩都能达标,而且又能显示某种特长。这种特长,可以表现为某一门课程拔尖,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可以表现为他们对学校课程范围之外某一领域的钻研。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是衡量他们学习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各门课程达标,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作为学校,应该为中等生制定规则,为高材生拓展空间。以此观点来看,高中生文理分科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但至今仍然有人为文理分科辩护,认为文理分科是基于对高中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个性差异的尊重。我们承认学生中“偏才”的合理性,但不等于说应该认可知识的狭隘性。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他们之所以要学习知识,不仅是为着将来要从事的某一种职业,也是为着在生活中面对各种专业之外的问题。他们可以不搞技术工作,但是他们无法回避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现代技术;他们无需成为时事评论家,但不能成为缺乏见识,或者凭一知半解对周围事物妄发议论的人。而且之所以反对文理分科,也是因为这种机制导出了严苛的评判结果,一旦某个学生某门课程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定他与这部分知识终身绝缘。对照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文理分科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由此看来,一套覆盖各门课程的达标考试必不可少,而且达标考试的“标”不宜定得过高。目前不少专家正在探讨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属于这类达标考试,它只负责确认考生是不是掌握了高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基于这样的“难度线”,就没有理由发出“取消文理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忧虑。由此可见,降低考试难度才是问题的关键。单纯减少考试的次数或者收缩考试范围,都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知道,重视深度、忽略广度,一直是现行高中教育的痼疾。而现行高校招生中,也没有对中学生知识广度的测试这一环。但是这一环测试,实在是必不可少。曾经在全国广泛推行的“会考”,几年之后,在不少省市又被取消了,理由是要全力保证学生准备高考。有些地方虽然还保留着,但没有严格把握其达标考试的性质。不仅阅卷把握不严,有些校领导甚至怀着“不要以结业考来为难学生”的糊涂观念。但事实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虽功能不同,却同等重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属于达标型考试,它所贯彻的是一个基本标准;高考属于选拔型考试,它所贯彻的是一个提高的标准。学业水平考试必须是覆盖全部课程的,必须杜绝难题,而且必须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如果把学业水平考试搞好,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招生改革的前进。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觉得高中取消文理分科障碍重重,另一方面大学生又被要求修补专业以外的知识缺陷。但是无论要求大学的文科生补修理科课程还是理科生补修文科课程,都是对业已扭曲的知识结构进行修补,就好比病人求医问药。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则是旨在造就知识结构健全的一代人。取消高中生文理分科,才是走出的第一步。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少做没有实效的事

  □ 范祖德

  教育不要折腾。

  高中文理分科在中国已实行了几十年,现在要取消原因何在?有利学生素质教育,还是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怎样取消文理分科,可以设想,可能按现在文科课程加理科课程做到“文理不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是增加学生负担,很可能行不通。剩下的可能是既降低文科比重一点,也降低理科比重一点,做到“文理不分”。这样的“文理不分”,的确是可能不增加学生负担了,但高中的文理教学整体水平不是就降低了吗?

  “因材施教”是经典教育思想,“尊重个人选择”是现代教育思想。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有的爱好文科,有的爱好理科,现在要拉齐,与经典的、现代的两条教育思想都不太协调的。至于说到“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完成初中基础教学后,中国三分之一以上初中毕业生将进入中专、中职、中技,能说这些学生不全面发展吗?

  全面发展指“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宜单纯在“智育”上扩大到“全面”。但是,有一些学生既喜欢文,又喜欢理,而且学有潜力。对这样的学生,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都要创造机会发展他们的潜力,千万不能压制。高中选文科的学生,毕业时想改为理科应考,应该允许,反之也是。不用担心,这样的学生他们能够补上缺少的文或理的课程内容。事实上,现在的文理分科教学并没有压制住这类学生的全面发展。看看现在政府的高中级官员,很多都是出身于理工而不是出身于文史政法,很难说他们高中选理科,大学上理工类专业,“文”少了,就“素质”不高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很称职吗?

  还应该看到,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中国独有,日本和法国也是文理分科(美国不分),因此也不存在“与国际接轨”这种理由。近来有些大学在大力提倡“通识教育”,有些媒体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但给人的感觉讨论似乎还是停留在抽象理论上。因为没有看到提倡的大学拿出一个“通识教育”的具体课程方案,并且也没有与现在的“非通识教育”作具体比较,使人能够一目了然。区别在哪里?优化在哪里?有人说高中文理不分就能提高素质教育,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把什么问题都可以向素质教育上套。

  中学教学和大学招生都要改革,但改革不是折腾。检验一项措施是改革还是折腾的标准,仍然是实践。劳民伤财、华丽包装、翻来覆去,没有实效的事要少做、不做。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