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高考1977》里的善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流淌在《高考1977》里的善
2009年04月23日 10:4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高考1977》的色调是温暖的,所有人物所有故事都是温暖的。尽管也有竞争、有痛苦、有绝望,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善良的人性在闪耀,在发出温暖他人的光芒。有人批评男二号潘志友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其实不然,帮助小根宝,是出自本性的善良,他要用自己的威信救一条人命;成全女友,是因为被女友纯洁的爱所感动。在他,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中生,经过了8年的艰苦岁月,再次决定放弃考大学的机会扎根农场,并非没有彷徨和痛苦。

  影片中最出彩的人物当然是场长老迟。这个文化不高、家长作风严重、发起火来要“崩了你们俩”的转业军人,为影片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孙海英的演技。他独特的东北口音、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真实可信。有人说,这是又一个石光荣。我认为,这个角色比石光荣更可爱,粗犷之余不失细腻,威严之下更见慈爱。每次,年轻的下属和他发生冲突,都以他的妥协、默认甚至主动伸出援手收场。保释偷书的强子;包庇“乱搞”男女关系的副手;放过“冒充国家干部”的陈老师;为曾经公开反对他的强子报名;亲自把三分场的骨干送进考场;冒着风险为“黑五类”子女担保……作为一个视农场为生命的老场长,这样做,实属不易。他的内心,一定经历了很多次公而忘公的煎熬———“建好农场”的“公”让位于“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公”。当他得意洋洋地对着广播喇叭念录取名单的时候,观众的眼泪,又一次被煽了下来。赵友亮的表演,和孙海英堪称瑜亮;王学兵和周显欣的演技,也达到了不见演员只有角色的境界。

  除了老迟的戏,影片中的善俯拾皆是———小根宝的舍己救人、潘志友和陈琼的相互成全、陈老师的忍辱负重……还有阿三夫妻、还有把复习参考书还给强子的民警、还有招生办和向阳中学的负责人。是他们,唤醒了或是帮助了主人公们实现大学梦。

  《高考1977》,是对英明决策的历史伟人的怀念,更是对经历过那场凤凰涅的人们的致敬。我注意到片尾的一个数据:1978年,报考人数620万,录取 40.2万。网上有句评论说得好:“在经历了多年不见天日的抑郁痛苦之后,由高考而浴火重生的身份必然是他们一辈子怀念的荣耀。”

  当年,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同学14岁,最大的35岁。我们班的班长,考上大学以前,是某地农村担任生产队长的插队知青;我的大学同学,有当过电工的、有来自邮局的、有纺织厂的挡车工,还有种过地的农民。更多的,是下乡知青和应届生。作为一个1978年秋季以应届生身份被录取的大学生(史称78级),也许,我有一点点资格说,这部影片也有过于光明的缺点。当年,我的一个历届生同学无奈地说:“厂里限制了报考的专业,我是不得已才报考纺织学院的。”

  我要感谢影片的编导演。在人情如纸承诺如风的当下,在对高考颇多诟病的当今,是他们,把当年的纯洁与崇高、热情和执着展现给观众。告诉人们,在前程和政绩之外,还有一样东西在引领着人们作出选择———那就是纯如水晶的善。

  影片中,有着慈父和师长双重身份的“历史反革命”老陈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参加高考不重要,能否录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以为,如果把“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尊重”改成“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尊重”更加准确。30年来,很多人已不缺知识,文化的营养却仍嫌贫乏,由此做出了诸多有知识没文化的蠢事,有的甚至贻害无穷;而当今的高考制度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并非没有可以改进之处。孔 曦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