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哄而上的“学士后”降降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给一哄而上的“学士后”降降温
2009年04月27日 14:0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纷纷推出了“学士后”甚至“硕士后”制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也有一些代表和委员建言,通过建立 “学士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笔者认为,推出“学士后”,固然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难形势,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就业问题。如果脱离实际,争相效仿,一哄而上,反而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最后将流于形式,费时耗力,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学士后”制度内容设计上看,主要是让学生参与科研教学和社会实践,获取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作为“学士后”所在的本科高校,现在的情况往往是缺乏培训条件,很少有适合毕业生实习的培训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师资和经费保障。在学习与实践、文凭与就业还处于“两张皮”的状况下,学生成为“学士后”后,不过是把就业矛盾暂时掩盖罢了。再者,如今的高校都是按照现有在校生人数配备教师和设置食宿,把学习时间拉长一年,这些学生吃在哪里,住在哪里,如何管理,劳动权益如何保障,今后就业压力是否还会进一步加大等,这些问题都很具体、很现实,不容回避。因此,对“学士后”的作用我们不能估计过大,在没有充分论证和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给当前一哄而上的“学士后”降降温,泼些冷水,不仅及时而且必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个社会性问题,除了当前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的原因,盲目扩招、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才是深层次的问题。“学士后”现象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承认了当下中国教育与实践脱节这一弊端的合理性,并且要受教育者为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教育服务“买单”。这显然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来。从长远看,国家要切实转变高校办学理念,改变“严进宽出”的办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实训练习,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近期看,各级政府应当出资建立一些实践基地,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鼓励企业的广泛参与,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培训,并发放一定生活补贴,积极为他们就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徐娟)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