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门”是否可以开得更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蔡伟门”是否可以开得更大?
2009年05月06日 10:3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网看到复旦大学把三轮车夫蔡伟招录为博士生的消息,我感奋不已。这是2009年看到的第一个真正值得欣慰的好事,至少,在日益看重出身的大学教育界,无异于空谷足音。恍惚之间,民国前辈惜才的风度,在复旦大学复活。

  当代大学的弊端,时贤所议甚多。我对当代大学的批评,似乎不下于时贤,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怀揣希望前行。对于中国大学的前途,不仅不悲观,而且具有谨慎的乐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弊端暴露得如此真切彻底,那么,就越有可能对症下药。2008年纪念蔡元培先生一百四十周年诞辰,我就提出:纪念蔡先生,需要温情,无需神化。在学习蔡元培大学理念方面,不要给大学校长设置障碍,不要轻易觉得这些校长,既无操守,又无精神。把学习蔡元培的道路堵死了,你让大学校长向谁学习呢?

  孔子老先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办学校,有教无类。可是,这么明白的道理,就有一些人不明白。厦门大学礼聘谢泳,在学术界被传为佳话,不少学者礼赞厦大校长为蔡元培似的人物。2008年,就是这所大学,我的一位报考北大历史系研究生的弟子,询问调剂到厦门大学可能性时,一点都不客气,你不是“211”大学的,没有资格,免谈。这种面孔的大学,不在少数吧!

  我曾经说过,大学不外三件事:兴趣、性情、通识,但是,从小学开始的系统化教育,多是扭曲怪胎似的教育,不少教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少有想法的种子选手,硬着头皮接受“无趣”的教育,也许是被“喂惯”了,丧失了自己觅食的兴趣。古文字学大家裘锡圭先生,自己培养的博士不在少数,好多成为教授,但是,老先生却分外重视“票友”蔡伟的判断。原因何在?蔡伟通过自学,对于古文献具有同情的了解和温情的敬意,对于古人的文法、句法和书写习惯,心有灵犀。裘锡圭先生招录蔡伟,那是老先生在找寻自己的衣钵传人。也许,十年之后,古文字学研究极有可能过渡到蔡伟的时代。

  蔡伟门是否可以开得更大一些?

  任继愈先生谈过科举考试,注重起点平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科举考试的一大好处是,不管你的“出身”。取消科举考试的同时,把它的好处也给弄没了,实在可惜。现代教育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像“传销”。要考取大学,必须上过高中;考研究生,必须上过大学;考博士生,大学毕业后七八年才行。民国时期,由于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对“同等学历”有底线的认同。

  民间不知道有多少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走上系统化的教育轨道,机缘巧合,走上了自学的小径,成为“偏才”和“怪才”。囿于成见,学院派对于这些“怪才”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看到他们取得的成绩,不是欢喜赞叹,而是嗤之以鼻,可见我们这些学院派心胸之狭隘,观念之陈腐。这里,我要说句大胆的话:民间人才之多,已经到了必须面对的程度,大学下一步的工作,理应是开门把这些民间怪才,请到大学里面,岂不是“成才学”现成的例子?

  我为蔡伟担心。复旦录取蔡伟已经破格了,所以,复旦研究生院周密安排历史学、考古学基础知识的训练,对蔡伟进行本科和硕士课程的“恶补”,另外蔡伟还要努力学习日语。如此安排,有点为难蔡伟,难道非要把蔡伟累倒吗?

  □谢志浩(河北 学者)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