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指责弟子剽窃的种种猜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院士指责弟子剽窃的种种猜想
2009年05月11日 10:34 来源:国际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学术造假并不鲜见,但导师揭露弟子剽窃学术成果的事尚属稀罕。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揭露其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项目为“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

  对导师的指责,学生黄晓军保持了公开的沉默,但私下仍给老师发信说不要“置我于死地”,“我也获得了您以前报奖中对您不利的证据”。对此,陆道培院士公开回应,说自己以前的摘要造假,但“当时我已做了更正。”

  而对是否存在学术造假,老师认为学生剽窃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其他专家近20年来的科研成果。对此,黄晓军所在的北大人民医院以学术委员会的名义做出结论,认为黄晓军的获奖项目内容属实,不存在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 ”。陆道培院士的回应则是,“不组织第三方调查,由获奖的受益单位自己审查自己,怎么能保证公平?”不过同时,陆道培等专家也称,学术造假法院界定困难,“希望道德法庭可以审判”。

  黄晓军的获奖成果是否存在学术造假,目前尚难确定,但可以从几种可能性中加以推测,最终的答案有待更为权威的“第三方”从多项选择中打钩:

  学生和老师都有造假行为。陆道培召开新闻发布会揭露弟子造假后,黄晓军说自己掌握老师以前报奖中“对您不利的证据”,陆道培也承认自己以前的摘要造假,但已做了更正。那么,黄晓军还有什么“不利的证据”呢?这需要深入调查方可知晓,不仅要调查黄晓军的学术行为,还要调查陆院士的所作所为。

  学生和老师都没有造假行为,只存在个人间的关系紧张。在中国,或许是对老师的过分敬重,学生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往往把老师署名为第一作者,而在欧美等注重个人的社会,老师和学生在发表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时往往没有“署名的困惑”,谁是主创人员谁就是第一作者。在这起师徒之争中,明显存在“署名的困惑”。2006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的项目,排名第一的是陆道培,黄晓军那时是他的学生。而在2008年的获奖项目主研人员名单中,陆道培等4人无名,排名第一的是黄晓军,这是否让老师不快?真正需要调查的是,2006年获奖项目的主研人员究竟是谁。

  学生造假,老师维护学术正义。陆道培院士说的对,各单位内部根据个人文章多少、能申请到多少科研经费来优待一个人,这种体制助长了争名夺利、学术造假的风气。因此,需要有权威的“第三方”加以验证,黄晓军2008年的获奖项目中究竟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是否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这个“第三方”不能由颁奖的中华医学会组织。

  老师侵害学生名誉权,学生无辜。也许学生本无错,但正因科研项目与利益紧密挂钩,老师对学生的“见利忘义”不满,因而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将这个叛逆的学生置于死地。陆院士希望道德法庭审判的说法不能成立,这显然需要通过权威的第三方调查或司法途径解决。

  不了了之,学生和老师的名誉均受损。师徒之争若不了了之,黄晓军洗不掉剽窃和造假的名声,陆道培有嫉恨弟子、诬蔑学生的嫌疑,两人都成了受害者,社会公正和学术正义又离大家远了一步。  作者:白烁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