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论文涉嫌造假续:校长称找不到院士造假动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院士论文涉嫌造假续:校长称找不到院士造假动机
2009年02月05日 07:2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6年夏天,杨卫上任浙江大学校长。林露露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 对话动机

  近日,浙江大学一个由院士牵头的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的报道,引起关注。浙大药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被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而在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浙大调查后认为,造假系贺海波个人行为,与院士无关。

  校方是如何调查的,又怎么看待和整治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昨日,本报记者与浙大校长杨卫进行对话。

  - 对话人物

  杨卫 55岁,固体力学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

  正当“浙江大学一个由院士牵头的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时,昨天,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卫正好在清华大学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他就此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最早是贺海波原来的老师发现论文造假”

  新京报:浙大博士后贺海波涉嫌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浙大是什么时候得到这方面消息的?

  杨卫(以下简称“杨”):这个过程基本上到去年11月上旬就已经结束。最早是由中国药科大学的戴德哉老师发现,他原来的学生贺海波写的几篇稿子,用的是他课题组的科研材料,不是贺海波自己做的。戴老师就给我们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写信,常务副院长就开始查这个事情。

  贺海波从2006年到浙大药学院做博士后,李连达院士是联合指导老师。贺海波被聘为浙大药学院副教授之后,戴老师发现了他学术论文造假,就跟他说,你这种情况就不要再在浙大做了。

  新京报:他当时怎么没有写信给李连达呢?

  杨:虽然李连达是药学院院长,但大部分时间不在这边,他的人事关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

  新京报:学校的调查过程是怎么样的?

  杨:贺海波承认了这个事情。他承认共有8篇论文,其中有两篇全部剽窃其博士导师的研究数据;有两篇部分是自己的实验数据,部分是剽窃内容;有一篇是一稿两投,实验数据全部是自己完成;有两篇实验数据全部由自己完成。其中文章中还存在一些图片、说明、数据和文字张冠李戴的情况。

  新京报:贺海波在这种情况下被解聘了?

  杨:贺海波去年出站时,被聘为药学院副教授。我们学校的规矩是,第一次聘用是有聘期的,不是永久性的。李连达先生知道论文造假的事情之后很生气,并且他自己的名字被擅自署到论文上,他认为该停止贺海波的教职。

  经过正式的程序,去年11月13日,校长办公会决定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贺海波在检讨信里说自己有危机感”

  新京报:听说贺海波本人还写了一个书面检讨?

  杨:他写了一个很长的书面检讨,大概有十几页。前面比较大的篇幅是讲述这8篇文章,哪一篇是怎么张冠李戴的,哪一篇是一稿多投的,哪一篇是把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成果糅入其中的。

  贺海波在检讨书里有这么几句话,“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李院士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偷偷地进行,并且在没有取得李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的名字放在我所有的文章上;我文章的通信作者吴(理茂)老师由于工作忙,加上一直对我非常信任,我就利用这一点为所欲为,剽窃我原来导师的实验数据,抄袭我博士导师的文章,在文章完成后,没有经过吴老师审查,也没有征得他同意,直接投往国外,甚至一稿投往不同的杂志……我的行为对他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对此我深感愧疚。”

  新京报:检讨信里还有其他什么内容?

  杨:这封信我们一般不给别人看,因为其中有一段带有个人感情的话。贺海波在检讨信中回顾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包括出身山区农村,家庭贫穷,总是有危机感,刚结婚,孩子还小等情况。因为我们不是所有的博士后出站后都能留校,他总是怕自己不能被学校聘用。

【编辑:闻育旻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