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负"校长与教师打"游击" "减负"难题如何解(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为"减负"校长与教师打"游击" "减负"难题如何解(2)
2009年04月14日 16:4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了“减负”我与教师打“游击”

  -李志欣

  与教师打游击,实际上就是我与教师在“减负”的问题上所进行的思想与行动上的冲突与较量。3年前,我成了一名中学的校长。工作的变化,让我从教学到了管理层面,也开始了我的艰难“减负”的历程。

  我一直在观察着、思考着,为什么教师和学生这么用功、做这么多的习题、学习工作的时间这么长?我曾带领教师们走近学生,倾听他们从内心发出的心声。我在与广大教师和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这种极其不正常的、摧残生命的现象。我和我的同事们毅然作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零作业”。

  为了这一决然的行动,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与教师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争。例如,刚开始,我们规定每门学科课下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半个小时。但是,每科作业的数量和时间,由谁来把握呢?于是,我们进一步规定,每星期的一、三、五只允许做语文、数学,二、四只允许做英语、理化。同时也规定,语文只允许做一个阅读理解题,数学、理化只允许做一个题,不允许大题套小题,英语只允许写一篇小作文,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不允许布置任何形式的书面作业。但是,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会对学生这样说:“这个题可以不做,但下节课我要讲。”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不敢不做这道题了。学校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教师可以布置背诵作业。

  在“减负”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控制作业,有的教师把我通报在黑板上的作业检查情况擦掉,有的教师责问我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很多家长也纷纷找我或给我打电话:“学生没有作业学什么?”其他的中层领导也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这样做行吗?”我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当时,我也想到过失败,因为那么多的孩子交给了我,失败了,我就是一个罪人。但是,教育是需要按规律办事的,如果拿出真心来办真教育,我想,再困难也要坚持。当然,作业改革的目的,不是纯粹的没有作业了,我是想通过这种绝然的方式,让教育回归,不要再按应试教育的道路走下去了,我们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

  推行“零作业”,我截断了传统的教育思维和运行路径,让教师重新思考和实践教育本原的东西。我取消了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惩罚性的和出于不正当竞争性行为的作业,代之以让教师认真备课,解读好教材,精心选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学生该学的该做的并没有少,教师该教的该讲的也并没有少,怎么会影响质量呢?当然这需要改革课堂,课堂上教师尽量少讲,多给学生留下活动和思维的时间。

  为了让改革措施有效、高质量地运行,我还有一项改革措施是“逼”教师成长,营造学校的学术文化。比如,我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每月看一本书,书写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亲自检查。这些措施,似乎又是很另类,但是我坚信:“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只有教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幸福。”在我的“逼迫”之下,教师们由被迫读书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喜欢学习,甚至有不少教师已经把读书、学习、写作等当成了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在这种氛围下,我又开始了打造学校各种学术共同体。现在,教师们自发地组成团队,主动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课堂文化建设共同体”、“教学常规研究共同体”等教师社团,主动报名参与各种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开展。我想,要让这一个个的团队形成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文化场域,最终实现让文化来管理我们学校。

  “零作业”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让教育改革成果有后劲,还需不断思考,坚持前行。我称这次改革是一次冒险行动,但是就在这次令人不可理解的改革中,让我们闯出了农村素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说句实在话,当时并没有想到实施作业改革后会有这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我们所前进的每一步,都遇到了挑战。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在与教师变相布置课下作业在“斗争”。我们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和传统教育打游击战的过程。(作者为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一中校长)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