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核心期刊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唯一评价标准(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学者:核心期刊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唯一评价标准(2)
2009年05月14日 16:40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核心期刊的“金字招牌”效应,使其遴选和认定备受关注。而巨大的利益诱惑,甚至让国内“核心期刊”的遴选进入了“群雄纷争”的时代。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核心期刊评定机构就有6家之多:

  一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每4年出版一次,共出了5版。 2008 年第五版1983 种。

  二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2007年版从社会科学2770种期刊中遴选来源期刊528种、扩展版152种。

  三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1987年开始研究,2005年起分别出版核心版和扩刊版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年出版发布。2008年核心版从6082种科技期刊中遴选1754种。

  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2000年推出首版,2004年版从3000余种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遴选出核心期刊344种。

  五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2007年~2008年版从4000多种科技期刊中遴选来源期刊1083种,其中核心库737种、扩展库346种。

  六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每年发布。以C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收录6000余种期刊为基础。

  从评定机构的单位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的遴选并非官方性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机构行为。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特别声明,评选核心期刊不是政府行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评选与政府无关。

  他表示,现在很多机构都在评核心期刊,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校的大学生有多少人能达到发研究论文的水平?但现在很多学校不但要求他们写论文,而且还要他们发表,甚至要发表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不发就不能获得学位,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但庞杂繁乱的“核心期刊”遴选,因反映了核心期刊背后庞大的利益纠葛,还是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每到评审时节,就有不少学术期刊的主编纷纷找到评审机构展开“公关”。

  中部省份一核心期刊主编对记者坦言,进行“公关”,对那些刊物质量不是特别高的刊物而言,是一项必做的功课。因为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序列,事关帽子和饭碗:一旦上榜,则等于捧到一个金饭碗;而如果被“除名”,则既无法向主管单位交差,也会失去财源,主编就难辞其咎了。

  剥离核心期刊力不能及的评价功能,告别“以刊评文”的唯“核心期刊”时代,方能实现学术生态的正常化

  核心期刊为何会从一种“学术参考工具”变异成极具刚性的“学术评价标准”,并几乎成为“敛财”的代名词呢?

  “是我们将核心期刊这本经念歪了!”钱荣贵对记者坦言,“用作期刊评价、论文评价的工具,不是核心期刊研究和遴选的初衷,核心期刊也力不能及。实际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初衷只有两个:一是为图书情报机构馆藏期刊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二是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文献提供‘门径’。”

  但核心期刊现在俨然成为一种超级评价尺度,与广大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由此引发出诸多社会负面效应。

  ISSN中国国家中心副研究馆员安秀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由于核心期刊基本上包括了国内学术水平较高、质量较好的学术期刊,因此,许多人误认为核心期刊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工具。核心期刊表也因此从参考工具变成了评价标准,广泛用于津贴评定、职称评审、论文评奖等领域,核心期刊演变成了一种评价尺度。

  “实际上,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使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核心期刊毕竟不是评价标准,当它的性质超出参考工具时,问题就会随之产生。”安秀敏表示。

  “确实有很多家在做核心期刊评价研究,但各个项目的出发点不一样,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之一蔡蓉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一再强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是评价标准,而是一本参考工具书,是一本主要供图书馆期刊订阅工作参考的工具书。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对学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这一趋向正在不断强化。凡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被认为是高质量的;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一律被判为是低质量的。只看“刊物”不看文、只认衣冠不认人的核心期刊崇拜症正恶化着当前的学术环境,成为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难题。在论文评价上,核心期刊拥有“生死予夺”的大权。

  “这种看似客观、简便的评价方式,严重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宗旨,是一种过度量化、过于简单的学术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目前我国产生的学术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8,而在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中排名第123,这样尴尬的局面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周彦召博士对记者说。

  “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方式恶化了我国的学术生态。”钱荣贵对记者表示,“现在不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六亲不认’,只认核心期刊,而且辅之以重金,一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价值数百、数千、数万元不等。因为大家都认为,一不小心,差了一篇‘核心’,津贴也许就会掉下一档。在这样一种学术评价体制导向下,现在的许多人做学问、写文章的终极目标似乎就是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因为这样就可以为评奖、评职称、拿津贴、跑课题打开方便之门,至于文章能不能于世有用、于世有补,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均无暇顾及。”

  “唯‘核心期刊’论貌似公平,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特别是在通过金钱可以买到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权后,你能说谁钱多就能代表谁学术水平高吗?”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某全国重点大学青年教师反问记者。

  他继而表示,一篇论文、一项成果的质量高低与否,最有发言权的是学者,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力交还给专家,目前国际通行的科研评价方式是“同行评议”与“引文索引”,其中的合理成分我们完全可以予以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志良对记者表示,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现在,是到了该告别“以刊评文”的唯“核心期刊”时代的时候了。

  “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生态的正常化。”陈志良教授最后强调说。本报记者 曹建文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