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黑户"身份奋斗5年 聋儿班迁徙背后的无奈(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顶"黑户"身份奋斗5年 聋儿班迁徙背后的无奈(图)(2)
2009年05月15日 10:07 来源:浙江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身穿印有“请和我说话”字样校服的聋哑孩子,他们非常需要大量的语言训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各方说法]

  大学教授:

  挂靠是一种无奈

  王永华,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聋儿康复训练研究,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耳聋康复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陈老师该不该做‘黑户’,应该看她做的事情,是不是对社会有益,是不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他说,而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相比于公办的语训教师,陈老师他们走得太艰难、太无奈了。”他说,民办聋儿语训点,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扶持,是很难发展的。

  “为什么不能尝试‘民办公助’呢?”他说,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给予一定形式的补助,从扶持公益角度,工商部门也应该考虑降低注册资金的门槛。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民办语训学校找一个“娘家”、一家主管单位。但由于每个城区的福利待遇首先面向的是本区的孩子,外来的聋儿无法享受这一政策,民办语训点生源过于“宽”,导致了“娘家”难找,王永华说。

  曾有三家聋儿语训点,挂靠在公办的杭州市聋儿康复中心的名下,说到挂靠的原因,市聋儿康复中心的董红谊说出了“无奈”两个字。她表示,因为种种原因,语训点大多很难拿到独立的营业执照,挂靠,是这些民办语训点一种无奈的立足方式。

  目前仅一家几年前被杭州市残联转正,成为“有娘家”的、规模较大的民办语训点,另外两家前景堪忧。

  董老师说,目前杭州公办语训学校很少,招生名额只有数十人,而且是日托班,家长每天接送,带来不少困难。

  没执照,就是“黑户”,说得再严重些,还可能因为非法被取缔,所以民办语训机构,一直在萎缩……

  残联:

  能否尝试“民办公助”

  当时,陈老师和她的语训部实在无处可去,下城区残联了解了她的困境之后,将办公楼四楼租给她做临时教学地点,象征性收取房租3000元一个月。

  “聋儿康复语训点本身就很少,其中公办的也少。”杭州下城区残联理事长张圣地说,陈老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老师,辅导效果也不错,家长也满意,可惜一直没有执照。

  今年年底,下城区残联可能会迁至石桥的杨家村,“我们租用了那里很宽敞的一幢办公楼,我们也希望陈老师能把语训点建到那边去,那边孩子有活动场所,硬件设施应该说是省里一流的。

  如果陈老师招收了下城区的聋哑孩子,下城区会考虑对这些孩子给予费用补助。

  “怎么样做‘民办公助’这件事,我们也在思考。”张圣地表示。

  ●记者手记

  “身份证”在何方

  这次拜访,纯属意外。

  从上周开始,杭州的最高温度都突破了30多摄氏度,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叶涛联系记者说,这个语训点很困难,在一个温度35摄氏度的中午,20多个小朋友睡在朝西的房间里,阳光透着窗帘射进来,没有电扇。

  叶涛说,说不定报纸登了,会有人捐电扇。

  周二,记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过去。虽然是家苦于拿不到“身份证”、两度搬迁的聋儿语训班,但这里的孩子,很可爱。

  每个孩子都抱着陈小玲叫“妈妈”,见到陌生人,孩子会打招呼,口齿不清地说阿姨好,还会抱着你不放,这在聋儿当中,并不多见,聋儿大多有些自闭。

  除了给聋儿做培训,陈小玲似乎对一切都是那么容易满足,她告诉记者,她“有车有房,生活美满”,当然,房子,是公公婆婆的回迁房;车子,是老公的出租车。

  但是她也怕有一天,这个班转不下去了,“我只是不希望看到那样的一天,我不希望这些孩子就这样被遣散。”

  那么,能给她一个合法身份的出路在何方?报道过后,我们会期待到社会力量的资助吗?有关部门会在法律范围内给陈小玲们特事特办吗?

  作者: 杨影 骆晓磊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