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之父"遭遇中国诘问 SCI畸形地位是必经阶段(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SCI之父"遭遇中国诘问 SCI畸形地位是必经阶段(3)
2009年09月16日 09: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毕竟是一个正确的开始

  过度简单化的运用甚至是“滥用”,让SCI在中国弊病丛生。而对这个话题不断的讨论,也使这场与“SCI之父”的见面会,带上了一些愤怒的焦灼感。

  有人提出,不仅发表SCI论文会受到奖励,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不够,还会受到处罚。在高校里,没有完成发表“任务”的老师,轻则影响涨工资、评职称,严重的甚至会面临“下岗”。

  在这样的背景下,SCI几乎成了“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在生存的压力下,很少有人还会沉下心来做那些需要长期研究的高质量项目,科研人员只能“不遗余力地发表文章”,甚至有人戏谑地把这种行为称为“在期刊上灌水”。

  人们似乎忘了,SCI创立的初衷,其实正是一个让人“沉下去”研究的文献检索工具,它本来与学术水平评估没有关系。

  在SCI的检索系统里,如果输入一篇论文,不仅能够找到它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还能够查阅出,在这篇文章发表后,有哪些文章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新的研究。这样,科研人员就能够从繁杂的文献中,梳理出一个课题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思路和灵感,更能了解学界最新进展,保证自己研究的创新性。

  不过,自从被创立之初起,人们就对SCI检索之外的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建立SCI数据库的过程中,为了让检索更有效率,加菲尔德选取了在学术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些期刊,收录在SCI数据库内。结果,这一动作为SCI开辟出了新的用途,“被SCI收录”也成为衡量论文是否“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标准。

  在与中国出版界的交流中,加菲尔德曾经听到期刊编辑抱怨,中国的作者总是把最好的文章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

  “这是没有办法的。”加菲尔德说。一些SCI所收录的期刊,具备高可见度、国际化的特征,并且被整个科学共同体所认可,而在中国,还没有期刊具备这样的影响力。

  祖广安在发言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在我们国家目前缺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SCI毕竟是一把尺子。当然,这合理不合理,还要另说。”

  显然,来参加见面会的多数人希望从加菲尔德这里获得批评“不合理”现状的有力支持。但他们有些失望,期待中“‘SCI之父’抨击SCI现状”的场面没有发生。

  一名记者重复了两遍自己的问题,希望加菲尔德能够评价一下SCI在中国高校中的畸形地位:“研究生要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您觉得这合理吗?”

  老人还是耸耸肩膀:“嗯……至少,如果要保证教学质量,发表SCI论文总比没有发表SCI论文要好吧。”

  他坚持,中国目前关于SCI的规定,有一些是有意义的。在美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对于一半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可能与科学研究无关,但如果作为一所“追求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大学”,那么对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是很正常的。

  “尽管会有一些不合理,但这毕竟是一个正确的开始。”对于SCI在中国的发展,加菲尔德的评价充满了乐观。

  只是,乐观的美国老人尽管已对SCI在中国的“变异”有了相当的了解,但他恐怕仍难以真正进入这个幽暗的世界:

  一位大学校长,用相同的手段进行毫无创新性的研究,在3年内,为自己创造了130篇SCI收录论文的“佳绩”。

  一些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要求论文作者大量引用本刊的文章,而这种“自我引用”,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公开的秘密。

  ……

  无论如何,在中国,只要投身科研工作,SCI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在加菲尔德来华之前,主办方发放的活动通知,也以这样一段话作为开头:“从考博到毕业,从找工作到评职称,从申请课题到写结题报告,乃至地方、省部、国家各级评奖……SCI影响着现今中国科研界的每一个人。” 本报记者 付雁南文并摄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