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2)
2009年09月17日 0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调查》,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揭发另一位教授成果不实,学术道德有问题,结果被揭发者却将老教授们告上法庭。如何判决、谁对谁错却难倒了法官。

  对此,韩启德在科协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告到法院,而应该首先告到所在科研领域的学会。由学会先把学术的事实到底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判断清楚,怎样处理可以告到法庭,让法院来判。”

  谁来做医生?论坛上,韩启德再次强调,学术道德的事实行为认定一定要交给学术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法院。在中国最大的学术共同体现在就是中国科协,“我作为科协主席勇气很大,如果社会认同这个机制就好办了,如果大家认为这个事情该科协认定,科协责无旁贷。”

  韩启德为此开出“药方”,“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

  “无论怎样出台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科学家道德完美。”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自由、责任与法律项目主任Mark Frankel博士给出了一剂“西药”。

  他表示,科学家的行为,是个人对自己要求的一种反映。这需要科学共同体在整个行为规范上提出一种制度上的或者是称其为系统性的一系列道德行为的规范。

  “大一开一门课关于科学道德建设,完了在之后3年里面完全不提及,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Mark Frankel博士介绍,在美国,高等教育和培训中,科学道德规范跟具体专业联系起来,科学道德的建设始终是与专业知识培养同步的,始终是渗透在高等教育培养当中的。

  “教育并不是故事的结束。”Mark Frankel博士说,还需要在学习和培育当中形成评估和回馈,这种回馈甚至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抽查,看看他们对科学道德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

  “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最早的教育就是3个字——‘不撒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不撒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而这个荣与耻的区别,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本报记者 雷宇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