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批改“只打勾不打叉”好不好 违背教育规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作业批改“只打勾不打叉”好不好 违背教育规律?(2)
2009年09月17日 13:53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创新做法引发热议

  “从一开始我为他们圈出错题,到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错题,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量都增加了不少。 ”戴老师坦言,实验初期是费了不少力气,特别是教学生自己找错误、“挖地雷”的方法,可不容易。而且不少家长也提出异议,将作业的对错模糊化,家长不方便找出孩子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甚至担心孩子养成了“事后补救”的习惯,考试怎么办?

  不过,试验了一个半学期后,同学们做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他们少了马虎,多了认真;少了粗心,多了细心……学生独立作业,认真检验的习惯初步养成,作业的正确率大大提高。一个全校有名的后进班一跃成为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75%的班级。

  对于 “只打勾不打叉”的创新做法,沪上有老师认为,这一小小变化折射出教师的智慧。长期以来,不少学生认为反正有老师批改,到时逢叉订正即可,形成学习随便、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这样的创新一举数得。

  但也有老师持不同观点,这些符号醒目直观、节省时间,也方便学生辨识。 “如果学生连个红叉都承受不起,何来勇气面对日后的挫折和挑战。”还有老师认为,勾、叉应该兼而有之,叉太多或者没有叉都过于极端,“我们可以用画圈或各式可爱的图案粘纸、文字点评来代替部分的勾叉,但纯用勾或叉都不太合适。 ”

  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待商榷

  “作业批改只打勾不打叉的做法,到底是教育的创新还是违背教育规律,在这点上还有待商榷。 ”宝山实验小学校长余慧斌认为,首先要肯定老师对学生的呵护,勇于创新的精神。但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正确和错误、荣誉与耻辱、成功和挫折,“不管采取何种批改方式,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对正确与错误有个清晰的区分,‘肯定对的,承认错的’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应违背这样的规律。 ”余校长认为,长远看来,“对错的模糊化处理”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道德判断、行为辨识。同时,有些教育创新并非人人适用,校校适用,应该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要轻易推广成普遍性的经验。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