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打工子弟教育成为特殊教育 给他们自信的童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莫让打工子弟教育成为特殊教育 给他们自信的童年(2)
2009年09月24日 09:03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长期处于心理边缘容易“激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做过一个“改善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课题研究,有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对北京态度的调查。在回答“你羡慕北京的孩子吗?为什么?”的问题时,有42.1%的孩子答“羡慕”,57.9%的孩子回答“不羡慕”。

  从“羡慕”的原因看主要是羡慕北京孩子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羡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城里孩子优越感和歧视态度的一种抵触。这些孩子从家乡走进北京,面临着北京的繁华与自身处境的巨大的落差。没来北京前,许多孩子认为北京是一个繁华美好的天堂,而来北京后他们只能在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读书,不能在北京考学,不能像北京孩子一样在娱乐场所玩耍。流动儿童已感觉到了自己与城市孩子的差别。

  流动儿童问题研究者,北京城市学院教师陈洁泯认为,农民工子女由于户口不在当地,往往被另眼看待。没有学籍,成绩不计入教学考评,并且无机会参加评三好和一些竞赛,孩子们在心理上感到受歧视、不平等。

  有学者提出,这些主要来自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乡,都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素质高低必将对未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流动儿童的社会心理素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长期处于城市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

  从记者曾走访的一些城乡接合部的打工子弟学校情况看,很多是私人办学,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目前北京的25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申请获得批准的目前只有十家学校。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者在非法办学,孩子在“非法”求学,学校教学设施极度缺乏, 事实上不具备办学条件。很多学校的校舍是简陋破旧的平房、简易房,或由库房改建而成。

  甚至一些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是办学者从家乡招来的亲戚和同乡,大多没有教育经验,也没受过任何专业培训,教师随时可以来,也随时可以走。许多教师只是打工挣钱,并不想长期做教师。流动性很大,缺乏应有的稳定性,这对学生是很不利的。

  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巨山学校的努力与成功更显得具有独特意义。因为这个学校特别注意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多数出生在农村的特点,巨山小学在民族技艺上找到了让孩子“负责”、“能行”、“快乐”的突破口。孩子们不仅自身掌握着一些民族技艺,学校还专门开设了诵读古诗文、中国书法、山西剪纸、山东布老虎等课程,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增强自信、寻找快乐。

  每个从巨山小学毕业的学生都能掌握5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能,记住56个民族的名称,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会背诵250首古诗、50篇古文。

  打工子弟教育不应成为特殊教育

  农民工子女从先前难以在城市就学到如今政府千方百计保障其就学,无疑已是相当大的飞跃,是中国迈向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但能否就可以止步于此?孩子们都有学上是否就意味着实现了教育公平呢?

  一位去过巨山小学的小学校长回来后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透过巨山小学的这种教育理念,实质上反映了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让孩子充满自信,致力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其结果远不止是简单的成功,还意味着孩子每天都有快乐的心情,拥有美丽的童年,可以享受成长,对未来热切企盼。思想高度决定行为方式。对公立学校如此,对打工子弟学校也是如此。相对来说,农民工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唤醒、启发、激励,更需要师爱的滋养和关怀。

  “如果说家长根据自身条件自愿把子女送入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那是个人选择自由,无可非议,但在法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在财政拨款的公办学校,国家却应该为全体公民提供无差别的教育资源,而入学的条件只应有一个,那就是‘就近入学’。秉承这样的教育公平理念,无论是市民子女,还是农民工子女,都应该能在居住地方便地免费入学,都应该能其乐融融地‘共同成长’。”21世纪研究院研究员王雄表示。

  他认为,中国近几年的义务教育成就举世瞩目,但欣喜之余,也必须正视问题的存在。仅仅安放好农民工子女的书桌还不够,还必须想清楚该怎样安放这张书桌。教育公平的理想,就是要消灭一切特殊学校,消除一切“歧视”与“仰视”,真正实现所有孩子心连心,手拉手,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教育上要给农民工子女自信。”(记者 车辉)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