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少年MBA班1年学费7万 带笔记本电脑上课(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成都少年MBA班1年学费7万 带笔记本电脑上课(图)
2009年10月22日 13:4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少年mba班正在上课,人手一台电脑,每人都有柜子,上面还挂着西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正对校门,第一幢教学楼里第一个教室,是三原外国语学校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所在地。7万元一年的学费和彻底放弃高考、直指留学美国的目标使它有了一个别称———“富二代班”。

  认为钱能摆平一切的,学校不会收

  7万元一年的学费,入读美国排名前100位的高校,12人的超小班额,“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的目标,让少年MBA全球精英班在三原校内名噪一时。

  三原外国语国际部王主任认为,这是一个针对留学市场的高端项目。有的老师则指出: “这是一个专为富二代开设的班。”后者还拿出了“证据”。据说,今年5月,三原外国语学校校长杨能生去浙江参会,会上听到了对“富二代”的教育问题的讨论。很多“富一代”自身学历不高,对子女的期望便格外地高。加之出国留学风气渐盛,父母对国内教育的失望,子女对国外名校的向往,加之子承父业的惯式,使得出国留学几乎成了“富二代”的标志之一。而出国留学也使得高考指挥棒失去了作用,不要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为留学打牢基础,成了“富一代”们对中学教育的主要期望。杨能生深感启发,回到成都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

  王主任告诉记者,为慎重起见,“学校在开班前和一帮MBA、EMBA学员进行了座谈”,反馈信息都在意料之中。今年6月,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开始招生。“最开始想的是,哪怕只招到3、4个也开。”王主任说。市场的回应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前后约有30名学生前来报名。

  中考成绩并不是精英班招生录取的主要因素。学校更看重对报名学生的面试结果,并要求面试时家长须陪同。这是为了便于筛选。问学生问题,大多数都是父母代言的,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独立性不强,出国去怕不能适应。”父母太矫情的,比如,认为钱能摆平一切的,不要来。“习惯了锦衣玉食,怕孩子吃苦的最好别来。”王主任说。

  11名学生成为了少年MBA班的首批学员。

  尽管王主任不愿意称呼这个班为“富二代班”,但高昂的学费和留学的目标,让这个班的实际构成最后“印证”了这个称呼。11名学生的父母,有的是开悍马车的煤矿老板,有的是开雷克萨斯的生意人,有食品企业老总、也有房地产开发商。

  9月1日,少年MBA班开学了。

  要学习如何注视对方

  昨日上午8点半,少年MBA班正在上语文课。

  因为不用参加高考,在这个班级,语文、数学的地位和政治、历史没有什么区别。“只要会考过关就行。”王主任说,会考合格,才拿得到高中毕业证,后者是美国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以留学为目标的班级,地位超然的是英语课,外教口语、托福和SAT课程实训,能占到总课时的1/3。

  没有高考的束缚,语文老师便可以天马行空。这节课,语文老师周鹏杰大讲象形字,上星期,他才教会这些学生认“人、大、天、夫”四个字。在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是没有象形字这一课的。但在这里,这却是一门重要内容。“我们要求学生熟读并理解四书五经。”周鹏杰说,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是,必须了解并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理念甚至渗透到了其他课程———学生体育课上学的是长拳,劳动课学的是中国烹饪技术。

  王主任解释了课程设置的理由。“以烹饪为例。在国外,请人吃饭是打开交际的一个重要渠道。你请外国人吃其他中餐,他们多半不感兴趣,你请他吃川菜,他乐颠颠就来了。”

  在学生看来,象形字这样的课程不仅有趣,也很实用。他们知道,这可以让他或她成为一个“比较有内涵的管理者”,学生谢天说。他知道,自己留学归来后,很有可能接管父亲的沙厂。

  作为语文老师,周鹏杰还担任着礼仪教官的责任。前些天,他才刚刚给学生们讲了人脸的上三区、中三区、下三区。“和领导说话时看向对方的额头,和与你身份平等的人交谈,则注视对方的眼睛,和下属说话注意看他的嘴。”

  学生们认真记录下这些本不属于高中生的信息,并很快应用到了实际中来。“你应该看着我的眼睛。”昨日,在采访时,一名学生对记者看着她的下巴的举动有些不满。

  虽说叫MBA班,但目前,学校还没有安排相关的管理类课程。“我们刚刚开班,正处于摸索阶段。我们会逐步完善课程。”王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对管理课的初步设想是“实战”为主。“你给学生讲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他们没有实际管理经验,听上去肯定是一头雾水,还不如组织他们到企业去,从员工打卡开始,一个一个环节地实地学起。”他说,这些学生的家长也很愿意将他们的企业提供给孩子们作为 “实训”基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