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病床上被宣布终止聘用(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武大教授病床上被宣布终止聘用(图)(2)
2009年11月18日 09: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84年,武汉大学时任校长刘道玉将还是一名讲师的张在元从武汉城建学院破格调入武汉大学。在此之前,这个当时只有34岁的年轻人已经在日本的建筑比赛中获得大奖。

  张在元甫一入校,便向刘校长提出,想在武大创办建筑系。“以讲师带头创办一个系,无论在他,还是在我,都是胆大妄为的。”刘道玉向记者回忆道。

  但作为上世纪80年代高校改革的风云人物,刘道玉不缺乏这分“胆量”。这个年轻人便着手筹办。可是从1985年开始,他连续3年申报,连续3次落败。因为那时,建筑系是工科院校的“专利”。

  当时国家教委的一个工作人员被这个小伙子的热诚打动,便悄悄告诉他,武汉大学如果想要成功,除非得到钱学森的论证支持。

  陈翠梅还记得,当时张在元十分兴奋地说:“会成功的,我和钱老有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和张在元就曾在《新华文摘》同一期的同一个栏目里,一前一后地发了两篇文章。他相信,钱老一定看过自己的文章,也会同意自己的论点。

  就这样,他独自“进京”,用了一周时间找到钱学森。对方很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亲笔写下5页论证文章。

  他捧着这5页纸直奔教委。1987年,武汉大学建立了我国综合类大学中的第一个建筑系。

  但是一年之后,张在元放弃了武大的事业编制,应聘为东京大学建筑系的研究员,并于1995年取得东大的博士学位。此后他便开始在美国、西班牙及香港等地讲学,并最终回到广州创办事务所。

  为了邀请张在元回校任教,刘经南曾专门两下广州,“请他吃饭”。或许是武大当时的诚意感动了他,2005年,张在元终于回到了阔别17年的武大,并出任院长一职。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却没有一种严谨的保障。

  由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与张在元三方签订的聘任合同,被一位熟知此事的武大老教授称为“一笔糊涂账”。

  甚至,没有人可以说清聘用期限的起止时间。在一份由张在元的法律代理人陈四平提供的聘任合同复印件上,张在元于2005年9月1日签名,校方认定聘期为2005年5月至2009年4月。但其中手写的“5”和“4”两个月份,却是改写自打印的“9”和“8”。在改写数据上有校方盖章,却没有张在元签字。记者向武大方面确认此事,截至发稿,武大尚无回应。

  张在元的家人告诉记者,张曾经放在抽屉里的合同原件,已经找不到。他则通过眨眼的方式示意家人,自己并不知道修改日期的事情。

  在“工资福利待遇”的条款中,“甲方(武汉大学)为丙方(张在元)提供每月1万元的劳酬(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以及公伤等保险和公积金中单位承担部分,若因个人未投以上各保险和公积金所引起的后果均由丙方个人承担)。”

  武汉大学人事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在元的人事关系并不在武大,可能还在他自己的事务所。“他不是我们的全职员工。”该工作人员说。

  据武大昨日向媒体发出的“情况说明”,张在元属非全职聘用,不享受校内教职工住房及公费医疗等福利。

  答案在哪里

  张在元进校之前就已言明,在武大不领工资、不拿奖金。这4年中,他的确做到了。不管是否全职、是否领工资,都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院长。在他进校后的第五个月即已指导4名学生获得UIA(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金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这也是国内大学首次在国际建筑界赢得这样的荣誉。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