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调查: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千人调查: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3)
2009年11月25日 11:05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安心农村,还是期待流动?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泰州市各市(区)从大局出发,克服财政紧张等因素,确保大学生“村官”各项待遇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各乡镇妥善安排大学生“村官”生活,统一安排食宿,及时置办办公用品,不少乡镇还配置了电视机、空调、自行车等生活用品。电信部门免费安装宽带和长途电话,各村远程教育设备交由大学生“村官”管理,方便大家网上学习、交流沟通、联系亲友。各地在确保物质待遇落实到位的同时,积极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开设QQ群“村官论坛”,开通“服务热线”,提供政策资讯、心理疏导和困难帮扶;成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搭建平台,供大学生“村官”相互交流。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关心备至,为大学生“村官”们“待得住”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么,大学生“村官”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农村工作,还有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最为担心的问题中,担心3年后出路的占54.8%,担心政策变化的占14.0%,担心国家就业形势的占1.6%,担心干不出成绩浪费青春时光的占29.0%。我们在调查中感到,3年后的出路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不少人等不到3年期满,就已开始谋划今后的出路。

  事实上,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三年后的去向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一是鼓励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面对各种去向,大学生“村官”又将如何选择呢?调查中,对“三年后您的首选的去向”的回答,高达75.4%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仅有16.6%选择留在农村继续当“村官”,还有2.7%选择考研,5.3%选择自谋其它职业。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岗位都以基层经验作为重要条件,我们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报考公务员的砝码,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将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调查情况来看,三年后,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只占极小比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将“村官”作为一个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内心深处期待着“跳农门”。不少基层干部也认为,“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村官”留不住,迟早是要走的,有的甚至还因此对他们不放手、不压担。我们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期望他们留在农村不太现实,也不可能,而要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规定,让大学生“村官”合理有序地流动,从而建立起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又“流得动”的机制,使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能够健康地进行下去。

  关心眼前,还是谋划长远?

  “当人才使用,当子女关爱”,是泰州市镇村干部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真实写照。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成才,担当重任,泰州市各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带培养。一是创新机制多帮扶。各地建立了“三带一”导师培养制度或者“4+1”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予以指导帮带,促其健康、快速成长。二是交办任务多压担。各地均适时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一些中心工作,让他们接受锤炼,积累经验。三是组织培训增见识。多渠道积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教育培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增强本领。

  镇村干部及周围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也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对“各级部门以及周围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关心程度”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很关心”和“比较关心”的占到91.9%。但是,尚有6.9%的人认为各级部门和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只是“表面上关心,没有关心到实处”。

  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实际困难需要关心帮助呢?调查显示,缺少创业资金、与本地群众沟通困难、工资待遇问题、恋爱婚姻问题等是眼前大学生“村官”们遇到的现实问题(见图5)。在其他一栏中,部分大学生“村官”填写的现实问题有:基层问题比较复杂、对村民村情了解不够、缺少创业项目、缺少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部分干部群众填写的现实问题有:缺少创业项目、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缺乏真情实感等。

  图表显示,大学生“村官”与其它干部群众的回答有一定的区别。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最大的现实问题是缺少创业资金,其次是工资待遇问题。事实上,大学生“村官”刚刚参加工作,自身没有任何资金积累,所以,资金支持成为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最为头疼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村官”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多多在创业方面加以扶持和指导”。而在其他干部群众看来,大学生“村官”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与本地群众沟通困难,其次是缺少创业资金。我们认为,与其他村干部和乡镇工作人员相比,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已经够优厚的了,不应成为影响大学生“村官”的主要问题,而他们要在农村站稳脚跟,干出成绩,迫切需要解决的应该是与本地群众的沟通和融合问题。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