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难凸现 打工子弟学校陷困局(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难凸现 打工子弟学校陷困局(2)
2009年12月03日 11:51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以公立学校为主”难以实现

  在实地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少数公办小学里面几乎没有北京学生。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学校已经“被农民工子弟校化”了,北京本地的孩子反而很少。

  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房租便宜的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的公办小学涌入了很多农民工子弟。北京学生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抱有很复杂的心态。往往会想方设法地将孩子送入其他地区的学校读书。“在一些城市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不能和打工子弟一起读书的。”刘文华表示。

  祝敬可痛苦地对记者表示:“虽然如此,我也理解他们。如果我是一个北京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在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读书。”她认为,外来打工人员普遍生活压力很大,在城市打拼已属不易,在家中普遍对孩子缺乏管理,不经意间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孩子的学习状况也不太理想。

  一所公办校的老师告诉记者,班上少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难以融入学生的群体,他们感到被老师、同学歧视,心理上压抑,严重的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刘文华告诉记者,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处于“弱势”地位,也使他们在公立学校处境尴尬,部分人不得不选择“高兴进入,无奈退出”,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距离公立学校渐行渐远。

  “但是,孩子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在给孩子们打饭的时候,突然祝老师转身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的班上有40多名学生,11月24日中午他们吃的是西红柿鸡蛋豆腐汤,没有一个回家的,“家长太忙,我们要负责孩子的午饭。”

  让孩子有学上,是城市农民工义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近年来显现的一个现象是融入难。北京理工大学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对记者表示:“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给他们安放一张书桌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更难的是融入,以新公民的心态融入城市。”杨东平认为,从城市公立学校的角度审视,“以公立学校为主”在相当多的城市难以实现,进入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面临诸多困境。

  打工子弟学校陷入困局

  由于农民工子女全部转入公办学校并不现实,这让“非法”的打工子弟学校仍然活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几经周折,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五环外的奶西村,东北人崔克中在这里办了一家名叫文德的打工子弟学校。和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一样,周围是大片的拆迁地。从这个地方到北苑城铁站要经过一大片没有柏油路的荒地。

  崔克中租的校舍是原来村子里的活动基地,两排平房,院子里有假山。相比很多学校,这样的条件还算可以。11月25日晚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开一辆旧的面包车将一些要求接送的孩子送回家。当然这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服务。

  崔校长原来是沈阳一所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觉得做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辞职后开始办打工子弟学校。但是他做了几年后才发现:“这也是一个不简单的江湖。”

  目前他的学校仅有200多名学生,这在打工子弟学校里规模不大。他对记者表示,办学校的校长未必都懂教育,盈利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顺利入学,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盈利空间。一些人从老家带来了老乡亲戚就开始办学,资质很差。

  在自己的学校走上正轨的时候,崔校长将学校交给一个生意人打理,自己去哈尔滨做生意,结果一年后,原本400人的学校只剩下了不到200学生。“他拖着不给老师工资,老师都走了,我真被坑苦了。”

  他告诉记者很多打工学校条件比较恶劣,管理混乱,老师的素质也良莠不齐,“有些老师为了拿奖金,甚至考试的时候就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别说传授知识了,孩子做人都成大问题。”

  令他们头疼的是拆迁问题,由于没有合法的办学资质,他们随时有被取缔的风险,一般来说,他们不会被取缔,只有在这片需要征地的时候才会被轰走。对于一些抱有短期眼光的地方政府来说,经营征地是创收,而留着这些学校则是负担。

  在他看来,打工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有的是有几十年教龄的退休教师,也有从未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地方师范学校毕业的应届生,还有一些是曾经的代课教师,由于无法转正或工资太低而外出打工的。对于他们来说教书工作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流动很快,教学质量问题十分突出。

  一项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与公办学校相比要相差10多分。这些学校的学生成绩,低年级平均80分左右,高年级平均60~70分。

  管理、资质、人员流动、频遭取缔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让多数打工子弟学校深陷多重困境。公办学校进不去,民办学校问题多多,那么夹在中间的这些孩子何去何从,对未来城市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如何消除,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