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热点调查:《蜗居》刺痛了“90后”大学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园热点调查:《蜗居》刺痛了“90后”大学生(2)
2009年12月09日 15:55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回家后的生活是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在父母的安排下,小吴和女友都顺利在一家待遇丰厚的事业单位找到了工作。“《蜗居》里的海萍的生活太残酷,我不愿意面对这样残酷的生活。以前总觉得大城市什么都好,可是后来觉得自己家的小城市还是挺好的。我在家里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而对于相恋三年的女友,小吴觉得也是给她一个交待的时候了。在父母的帮助下吴鹏飞在家乡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两人明年就准备结婚。“换成是在南京,150平方米就意味着120万甚至是更高的价钱,这是天价,想都不敢想的。”吴鹏飞感叹。

  【说《蜗居》】 每个人都能从蜗居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房奴”问题角度

  网友“湖蓝背影”:很多在上海的外地人估计都能够找到共鸣,不过也许我们这一代有一点不一样,我觉得买房子看自己的情况来,有那个经济能力就买,没有就算了,用不着一定要亏待自己就为了一套房子。

  爱情、道德观角度

  扬州大学 胡浩:社会越来越现实,爱情也是如此。大学里的爱情还是现实一点比较好。做人要有满足感。

  南师大 钱苹:现实,太现实的剧情。相比较房子,我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更为重要,依赖一直以来都是女性的惯性,但是依赖并不能够成为贪婪的借口。海藻还是贪婪,虽然你可以说她只是没有明白自己要什么,但是当你看到他拎着大袋衣服从恒隆走出来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怎么还能够仅仅用纯洁来搪塞呢?

  社情舆情角度

  苏州大学 姜明洁:让我看不懂的不是这部片子,而是看片的人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多人支持海藻?更多的人推崇宋思明?我真的觉得不正常,年轻一代开放的不仅是视野,还有道德尺度。

  东南大学 蔡钰萍:我不太认同那些同情海藻推崇宋思明的人,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今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变了很多。海藻可以同时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并且享受着两份截然不同的爱,那是一种只爱自己的表现,也似乎印证了独生子女偏多的80后一代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说法。

  反思角度

  南师大 沈丽华:太现实了。一个我一直很向往的城市。居然存在那么赤裸裸的现实,而且在考虑我是不是也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毕业以后是留在南京还是回家乡工作,我犹豫了。

  网友“cissy”:之所以坚持理想和坚持道德比较难,我个人理解在于,人的本性还是趋同的,乌合之众的力量是可怕的。这部片子的可怕之处也就在于此。当扭曲的价值观一旦趋同,它就不再是简单的力量,而是一种顺水而下的“真理”,越发让坚持个人之见的人们变得势单力薄,难以招架。这种“主流”价值观会推动更多人思想上有所动摇,更懒于推理,甚至因为有了群体的撑腰而专横武断,理所当然。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造成。所以将舆论导向向正确或者说具有一定道德水准或人性的方面,其实是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但是,我开始怀疑,作为一个自觉还有良知的人(当然,我肯定不是什么圣人),仅仅独善其身,是否也是一种悲哀。

  扬子大学生记者:杨甜子 丁立 李易晗吴双

  统稿:杨甜子

  【专家说】 看《蜗居》,70后理性,80后悲观,90后极端

  近来,电视剧《蜗居》热议、争论不断。有的观众感觉《蜗居》很棒,也有的观众认为它“很黄很暴力”。无论哪种声音,都强烈地表达出受众对此剧的客观感受——《蜗居》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很真实。我却认为此剧的制作技艺相当的一般,并没客观地反映现实的全部。从创作意图中随处可见残酷的生活及其阴暗面,生活的积极面往往只言片语带过,而“光明的尾巴”显现出韩式反转剧的痕迹。

  然而,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电视剧《蜗居》的确显示了非常惊人的社会影响力。原因相当简单。当社会现实的信息符码和剧情内容的信息符码惊人相似时,受众对于电视剧情节的感受往往会被转化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观众从《蜗居》里看到的接近于现实的影像,但这些影像并不等同于现实。有人认为“不洗手,得乙肝,找不到工作”是歧视;有人认为“与其在大城市蜗居,还不如回到小城市安居乐业”……这些反应有些是感性的,有些是理性的。电视剧里无论怎么说,生活都不会因之而改变。在社会现实中“蜗居”的海清们,不可能个个都有郭海清那样的好运。

  《蜗居》对70后、80后,甚至90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力,但呈现出来的态度并不相似。70后的态度相对理性,80后似乎很悲观,90后则有些极端。有些90后的大学生说“男生40岁之前最好不要结婚,女生可以努力成为二奶”。之所以会有如此非理性的认知和想法,其实是被电视剧的影像“现实”所影响。中国的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完全是成年了,但在心智上还处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阶段,经常会从广告、电视、网络上寻找别人给出的“答案”。他们像海藻一样单纯地接受了来自他人的信息,很难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蜗居》的影像信息本身是有一定片面性的,譬如:里弄小楼居民的小市民气被影像表现得特别细微,但小楼居民教给海清的生活经验只被三言两语就带过了。这些信息符码并不容易被大学生解读,影像的间接经验成了他们对现实作出评判的依据。一旦这些依据本身是不全面和非客观的,那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指望真的只能寄托于命运的偶然惠顾了,你郭海清一样。

  奋斗者终成功,这是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电视剧《蜗居》让大学生们满眼充斥着悲观的影像,只用最后一集的反转剧效果怎能让他们的人生出现理想化的反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 蒋 俊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