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登顶《自然》科学"小牛人"是这样炼成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本科论文登顶《自然》科学"小牛人"是这样炼成的
2009年12月10日 16:00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2月7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是华南理工大学大三和大四的在读学生,同属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同学。

  在此之前,该创新班的同学邵浩靖于今年8月份在《科学》杂志上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

  《自然》、《科学》杂志是科学界的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国内一直将能在该两种刊物上发表文章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这三个在读本科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工作?他们的成长经历又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否智力超群?他们的成功和支撑他们的平台有什么关系……

  罗锐邦:

  大三的“小屁孩”也可以做出成绩

  -罗锐邦:

  20岁,深圳人,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先后就读于深圳市翠竹小学、罗湖外语学校。2004年在深圳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中获二等奖;在罗湖区第三届科技信息节智能机器人比赛中获机器人灭火项目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在广东省中学生生物竞赛中获一等奖。

  “这次论文能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生物技术分刊上,第一要感谢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创新班,如果没有创新班这种培养模式,我们就不可能做到。”前日晚,《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接受了本报的电话采访。

  “学术无起点,并不是只有硕士、博士才能做出科研成果,大三的‘小屁孩’也可以。”年仅20岁的罗锐邦言谈间比同龄人更为成熟,也表现得非常自信。罗锐邦的这种观点是华大基因研究院很多人都持有的,面对“为什么你们能做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是他们最迅速的反应。

  “第一作者”的含金量

  罗锐邦介绍,一篇论文最多有4个“第一作者”,自己作为第一作者,意味着在研究项目中要承担起主要工作。该论文的另一位第一作者、23岁的郑汉城告诉记者,几位第一作者要从项目设计开始做,要对研究有整体把握,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让组员一个个攻克。而作为第一作者,还要参与论文中部分段落的写作。郑汉城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工作,他和罗锐邦都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

  自小就热爱科学的罗锐邦自去年暑期起就来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实习,今年又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上课并参与科研项目,他表示,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坚定了自己在科研方面发展的想法。

  成绩=天才+平台+努力

  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出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基因组计划研究团队,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其中一位负责人仅23岁,罗锐邦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为什么年仅20岁的小伙子能成为在科学界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

  在此次广为媒体报道之前,在深圳长大的罗锐邦就已经是一个“小名人”,小学、中学期间在辩论、写作、英语比赛、生物竞赛、机器人比赛等方面得过不少奖项。

  熟悉罗锐邦的金鑫如此评价他:“努力,学习能力强,很较真。英语、计算机基础非常好。”罗锐邦的朋友则评价他“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与罗锐邦一起合作研究的郑汉城说:“罗锐邦在解决问题上很有主见,计算机能力比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好。”

  不过,郑汉城认为,20岁左右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并不是多么破天荒的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挑人”时会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兴趣做科研的人,而这些人来到华大基因研究院后,大多能做出成绩,“这不是个例,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而该论文的另一位第一作者、现年23岁、曾在北大就读的李英睿在大四时就曾在《自然》中发表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论文。还有一位人大附中的高三学生、17岁的赵柏闻,也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做研究。“或许距离高中生做出重大科研成果也未必是很遥远的事情。”郑汉城说。

  金鑫:

  世界很神奇,而且还有规律可循,很有意思

  -金鑫

  21岁,甘肃兰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华南理工大学科幻协会首任会长。2008年,正在读大二的金鑫向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申请实习并获得批准。2008年底,华大基因研究院向金鑫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提出了破格录用的建议。

  “我从小就比较爱学习,认为世界很神奇,而神奇的东西还有规律可循,很有意思。”今年大四的金鑫被同学认为是一个“胖胖的、很可爱,为人很谦逊、好打交道,做事非常认真”的人。这个年仅21岁的小伙大二时就向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申请实习并得到了批准。

  长达10页纸的实习报告

  金鑫小时候和很多小朋友一样,爱看《十万个为什么》,父母没有按固定的模式刻意塑造他,而是支持他做喜欢做的事情。高中时期,生物教师启发了他对生物学的兴趣。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