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教授:择校问题就是政府是否作为的问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理工教授:择校问题就是政府是否作为的问题
2009年12月15日 09: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访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本报记者 肖舒楠

  从新课改高考引发热议,到高考加分频出丑闻,从择校费,再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今年以来,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聚焦一波接一波。近日,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大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非常高,说明当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在大中城市消除择校应该不难

  中国青年报:“就近入学”变成争相“择校”,择校费“被自愿”,曾被列为八大“教育潜规则”之首。国家统计局11月发布的调查也显示,对于教育费用尤其是择校费,七成家长感到难以承受。依你看怎么才能消除择校给家长们减负?

  杨东平: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实现校际之间的均衡。《义务教育法》很明确,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儿童的一视同仁的教育,是一种保障性教育,不是选拔性、竞争性、淘汰性的教育,学校不应该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但事实上,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没有重点学校名称的、事实上的重点小学和初中,巨大的校际差距,不仅形成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也造成家长不得不择校的“倒逼机制”。有的重点小学择校费已高达10万元,学校和教育部门还会说,他们收的是家长“自愿”掏的“捐资助学费”,但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择校费,这种收费完全违反《义务教育法》。

  要消除城乡之间的校际差距,是一个相对遥远的目标。但在大城市中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距,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大城市的中小学,硬件上并没有多大差别,校际差距最核心的就是师资差距,这可以通过建立教师流动制度来平衡。

  中国青年报:重点中学的好教师恐怕不愿意去一般学校吧?

  杨东平:怎么不行?很多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实行教师流动制度,日本、韩国三年轮流一次。现在,沈阳等地已经实行了。公办学校教师相当于“准公务员”,应该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规定。

  中国青年报:但社会呼吁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推不开?

  杨东平:也不是说都没执行,安徽铜陵、辽宁沈阳、盘锦、山东潍坊等地,都有效地推行了,大面积地消除了择校竞争。只是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择校现象还特别严重。

  讲到底,这就是一个政府是否作为、是否依法行政的问题。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不需要讨论,你只要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要消除这种择校竞争,大概需要多少年?

  杨东平:如果我是某地的教育局局长,就可以给一个明确的答复,三年之内必须实现,做不到就问责,换能做的人来做。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目前阻碍政策执行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杨东平:很多情况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是做不到,主要是不想做,因为其中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形成了所谓的“利益集团”。

  重点学校通过收取择校费,获得巨额收入,教师工资待遇非常之高,远远超过大学教师。反对教师流动制度的声音,主要来自这些少数重点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

  最近有报道说,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因挪用公款、受贿被判刑。一个小学校长,就能涉案金额数千万元。去年北京中关村三小的校长,涉案金额甚至超过1亿元。一个企业要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创造这些盈利?可“寻租”轻而易举就产生如此惊人的既得利益,这种格局必须被打破。

  最大的困难也是打破“利益格局”。今天的很多改革,已经不是理念或法律层面的问题,因为理念、法律都很明确。实现不了,就是因为有人要维护既得利益体系,这些制度成了他们的“近水楼台”,他们干嘛要改?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