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学的孩子已不是张白纸 教材被指有暴力倾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刚入学的孩子已不是张白纸 教材被指有暴力倾向
2009年12月16日 10:06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选《红楼梦》还是《木偶奇遇记》

  教材中的文章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是经典,还是童话?是教育还是益智?

  关于经典和选文的问题,周益民说:“《红楼梦》今天孩子不读,明天会读;《木偶奇遇记》孩子今天不读,也许他明天就不会读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如果让我推荐一个进入教材,我面对的是大众儿童,不是面对个体,所以我宁愿放弃《红楼梦》而推荐《木偶奇遇记》。我也愿意把适合儿童的成人文学作品给儿童读,条件是那些内容必须是儿童文学作品里面无法找到,也就是无可替代的,没有类似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替代的,这时我会把适合儿童的成人的东西拿过来。就好比下雨天,因为一时无法找到儿童雨衣,就穿成人雨衣吧。”

  “我觉得成人本位和儿童本位有一个区别标准,就是是否张扬孩子的天性。选文不当的教材,其实是把儿童引向成人的那种规范化话语方式。”周益民说。

  教材中不应有“暴力”

  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名师、江苏吴江实验小学副校长张学青指出了语文教材中残存的暴力倾向,她举了在苏教版中《卢沟桥的烽火》,其中描写战斗场面的一处段落,是这样写的:“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破县城,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大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接一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真的很暴力。

  张学青说:“我觉得以这样的方式去血淋淋地呈现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的不尊重。在文本里,日本兵的生命,就像马蹄下的几茎细草。我不是说不能呈现战争,而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呈现。《安妮的日记》为什么出版后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们能不能以一个很平民的视角,贴近学生的视角去呈现战争呢?”

  整体专业知识出了问题

  “我们聚焦到教材问题,讨论并要打破这种背后隐含着、潜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用个比较专业化的术语叫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或者叫PCK。”语文课程论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如是说。

  教师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受他本人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影响,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儿童文学的素养,那么肯定会影响到他对文本的解读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目前通行的教法是好的,那就不能责怪到一个具体的实施者,而是整体的专业知识上出了问题。

  老师的PCK是怎么形成的呢?老师学科知识的树立与形成中,教材是关键。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改变,来改变教师的对课程、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的一个理解。 

  刚入学的孩子已不是张白纸

  徐冬梅老师是亲近母语课题组主持人,也是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她的观点发人深省:“按照我们现行政策,孩子7周岁入学,每一个孩子站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起端的时候,实际上他不是一张白纸,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经由他的家庭、爸爸妈妈,给了孩子很多阅读的教育。”

  她说,一般情况下,翻开现在的小学教材,大多数都是这么编的:先是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导,然后就是汉语拼音,然后开始识字,集中识字,以及一些随课文识字,顺带一些小短文,童谣,小童话。她认为,我国大多数地方把教材和课程混为一谈,教材几乎成了课程的全部。

  她说,孩子们虽然刚刚入学,实际上已经有了很旺盛的语言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已经可以听一些很复杂的语言系统的东西。可是在教材中,他们只能面对一些非常短的、简单的语言材料。“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教材)实在是索然无味的一个学习,如鸡肋。关于这种索然无味,无论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位母亲,我都有特别深的感受。”徐冬梅感叹。她认为,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人,首先应该是对儿童的心理,特别是儿童的语言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估价。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