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有利于人才成长,学校就怎么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怎么有利于人才成长,学校就怎么做
2009年12月18日 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怎么有利于人才成长,学校就怎么做

  尽管罗锐邦在华大基因的科研工作渐入佳境,但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步深入,要完成学校的课业学分和在研究院搞科研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每次他和母亲打电话,妈妈都会关切地问他:“这样下去,你能拿到毕业证吗?”

  事实上,怎样用创新的机制来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一直是华南理工校长李元元思考的问题。他表示,大学本科教育4年,有着非常严格的课程培养体系,如果完全打破这样的培养体系,实行新的培养模式,就需要从理念上解放思想,在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力范围内,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的模式都要进行大胆探索。

  此前,华大基因曾与国内数家知名高校商议合作培养本科生,但都没成功。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学分如何互认。大家都担心,在华大基因学习,能不能保证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李元元也坦言,按惯例,学分互认很难,“用原来的眼光看,华大基因的课程根本不是完整系统的基础课。比如在华大基因,学生上课经常是查阅杂志,这些杂志很新,甚至是网络版。”

  “我们培养的目标就是三创性(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凡是有利于达到这样目标的,我们就会进行大胆探索。怎么有利于人才成长,我们就怎么做。”李元元说,在了解到目前培养本科科研创新人才所遇到的问题后,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与华大基因共同成立一个由在读本科生组成的“创新班”。

  在“创新班”的合作协议中这样写道:双方将共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前两年半在华南理工学习,后一年半到华大基因学习,由杨焕明院士等一线科学家为学生们开出20多门课程,全面覆盖了生物信息学的前沿领域。同时,华南理工与华大基因实行学分互认。

  2009年3月,“创新班”正式组建。罗锐邦作为唯一的例外和其他10名大三师兄作为“创新班”首期学员,在华大基因踏上了全新的科学征程。

  来自“创新班”的请战书

  让李元元没有想到的是,“创新班”3月成立,4月底他便收到了一封来自这些学生的请战书:

  “这种当前大学教育中绝无仅有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这种模式下不但能用比在学校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更多地接触前沿领域,增长更多的一线实战经验,从而更快地成长起来。

  “我们的勤奋努力和实际行动也得到了研究院的信赖和认可,创新班中已经有数人全面参与到‘国际千人基因组’、‘人全基因组甲基化’、‘中国丹麦糖尿病研究’、‘欧盟中国人肠道元(宏)基因组’、‘973水稻种质资源重测序’、‘973蚕的遗传多态性’等数个重大科研项目中,进入了华大基因所定义的‘核心科研团队’。目前各大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均有希望在半年至1年内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成果。

  “我们在此以这项行动的发起者王小宁院长和汪建院长的信誉向您请战,立下军令状:

  “争取半年至1年时间内,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作者单位发表1~3篇《Nature》、《Science》级别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李元元当即回信:

  “你们所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代表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来自多学科的大学本科生走在一起组成科研团队,在前沿科技领域进行创新实践,既有利于加深你们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利于提高你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开阔你们的学术视野,培养你们在科学上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脚踏实地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利于增强你们的团队意识和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与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倡导的强化产学研结合、强化国际化教育、强化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是一致的。希望你们的创新实践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创新班”学生承诺的兑现,比李元元校长想象的还要快。今年8月,邵浩靖在《Science》杂志上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解释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12月,罗锐邦和金鑫又分别以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分刊上发表《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论文。

  “2009年3月,我们开先河,将基因组学教育移到本科阶段,现在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华大基因党委书记、科教工作负责人杨国华欣慰地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