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科”可从试点做起 大学四校长高端访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国学学科”可从试点做起 大学四校长高端访谈
2009年12月28日 10:43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一夜之间可能会冒出一百个国学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要有思想准备。

  现有的学科归类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要从现状出发。

  试点的做法,是中国行之有效的独有的管理思维。

  国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没有太多必要去争议或者去阻碍。

  时间:2009年11月27日上午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

  访谈嘉宾: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顾海良 武汉大学校长

  徐显明 山东大学校长

  朱崇实 厦门大学校长

  主持人  梁枢

  一

  主持人:刚才几位校长分别结合本校的情况,就国学学科的必要性发表了精彩的意见。下面请围绕国学学科怎么办的问题,开展一下讨论。

  纪宝成:我们理想的方案是,如果文史哲依然是学科门类的话,国学应该是一个与文史哲并列的门类,既是学科门类又是一级学科。这是一种方案。如果把文、史、哲合并了,叫做人文学科门类,那么,国学就应当是人文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而不称门类了,且文、史、哲都称为一级学科。

  据我了解,这次国家修订专业学科目录,已确定现在的学科门类不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增加国学学科门类可以讨论。最好国学就是学科门类。当然,如果实在不行,国学必须是一级学科,然后下设二级学科。我们人民大学经过反复讨论,在人代会提交的建议上也写明了,下设七个二级学科。如果作为一级学科,是挂在文学、史学还是哲学的门类下,现在意见不一致。若按照张岂之先生的意见,他认为挂在史学的门类下最合适。当然也有人说,传统文化主要是学术思想文化,挂在哲学的门类下更好一点。挂在文学的门类下好像不是很好。台湾是挂在文学之下的。但是台湾的中文与大陆的中文是相当不同的概念,大陆的文学变成文艺学的文学了,当然尽管还有语言、文字等等,而台湾的文学是文章之学。因而我们将国学设在中文门下还是不太恰当,比较难办。

  当然我们也有担心,一旦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上了国学学科,中国一夜之间可能会冒出一百个国学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要有思想准备。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应当先在一部分学校进行试点,以试点之名进行控制。控制到什么时候呢?控制到师资条件比较具备了,国学人才培养出很多了,这个时候再进行适当的放开,否则国学教育的水准会大受质疑。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的话,国学学科的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应当是少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当然不仅仅是人大、武大、厦大、山大四校,还有像北大、清华、川大等现在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少量的学校进行试点,试点也要有“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许成立一个学科,这个办法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我们觉得,还是先上学科专业目录,一开始要严格控制范围,一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如果实在一时难以处理,在专业目录之外,特许一个专业目录进行试点,也不是不可以。只要有文件,“另册”也是册嘛。这当然也是权宜之计,但只要能把事情干起来,并且在制度设计里面,虽然是另册的“名”,但也还是一种名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只要有“名”,只要是国家承认的“名”就可以。

  主持人:这就是说,对于有条件办国学院的高校,学科这个“户口”代表着一系列的待遇;而对于想办国学院但条件尚不具备的高校而言,这个户口是道“坎”。

  纪宝成:上世纪初引进西方学科制度以后,学科就成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立学之基、教学之范,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质量,关系到教学资源的配置,关系到学术研究的导向。是否设立国学学科也就关系到国学的兴废。道理其实很清楚,即便是一个不好的东西也要研究嘛,不研究怎么能了解?何况国学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东西。研究总是应当允许的,研究和学术是没有禁区的,学科设置应该和研究没有禁区相适应。科学研究是这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这样。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