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改之路为何遭遇"肠梗阻"?拷问人才评价机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乡村教改之路为何遭遇"肠梗阻"?拷问人才评价机制
2010年01月20日 09: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样持续到高二,同学们的反映开始多起来,学校很快给他们换了新的语文老师。每天的习题开始多起来,不断地做习题,分析出题者思路,班上的语文成绩开始大幅攀升,这样的记录一直保持到高考。

  李先生说,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中,大家都说要感谢那位语文老师,因为在农村中学中,能这样坚持的老师太少了。毕竟,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通过升学跳出农门仍是最大的现实,做再多的素质教育培养,也顶不上一本考试辅导习题集,“上不了大学,一切都会在乡村社会被清零”。

  乡村教改遇阻拷问人才评价机制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20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乡间行走,在各地农村调研时,常常看到一些新建起来的校舍里,学生稀少。

  一个历史性的背景是,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国民经济和教育的高速发展,政府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全部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学龄儿童的出生率不断降低,教育在整体已走出极度短缺、贫困的状态,农村也开始呼唤优质教育的出现,“只要是稍微有点钱的,肯定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了”。这也带来了乡村教育阵痛。

  据储朝晖介绍,改革开放的30年,城市基本成了农村教育的“抽血机”,1994年前,特别是1985年前后,到农村考察,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一些优秀的老师,“但现在,优秀教师正在加速流向城市;同时,1994年以后,师范生不包分配,新鲜血液也在不断减少。”

  储朝晖差不多每年都会去陶行知故里安徽歙县,前些年这里的县重点高中绝大多数生源都是来自农村初中,而今名额基本被县城初中包揽了。

  储朝晖认为,农村教改尴尬的根子在于教育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过于功利,过于看短期效应,没有从一个人的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在储朝晖看来,从学生的长远来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但是如果教育评价本身与人的成长发展内在规律冲突的现状不改变,“绝大多数人最终只有选择死死地坐在板凳上,否则你就过不了关,考不上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一群乡村教育理想主义者的教改也注定只能是一曲悲歌。”

  “我们的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就应该是多元的标准,而不是简单地看分数,”在乡村教育研讨中,储朝晖常常讲到一个例子:3个学生,一个考70分,一个考80分,一个考90分,这3个学生哪个更好?现实中唯一一个结论,就认为考90分最好。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把3个数字加以组合,有多少种组合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用完全统一的标准,结果100个人当中是有一个人是胜利者,而其他99个人在这个标准面前都是失败的。而优秀的人才也消磨在其间。

  一个故事让储朝晖印象深刻。

  有一次,储朝晖在火车上碰到一对辽宁锦州夫妇到北京看孩子,这个小孩当年学习成绩很一般,但是他从小喜欢画画,家里整个墙上画的都是这样那样的画,都是他自己画的,他的父母对他也很宽容,让他画。这个男孩高考考到北京一所成人学校上学,依然很平常,但在一次Flash大赛的时候他得了三等奖。这成为他的新起点,很快有公司找上门来,毕业之后半年,他月薪超过6000元,不久还在北京买了房子。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