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是理工科人才的“绊脚石” 须打破画地为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语文不是理工科人才的“绊脚石” 须打破画地为牢
2010年02月05日 10:15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语文不是理工科人才的“绊脚石”

  孙 颖

  很多年前,复旦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表示,如果哪一天复旦大学要是能够自主招生的话,我第一天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就不用再参加其它的考试了。

  身为著名的数学家,却将语文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这说明语文不仅不是理工科专业人才的“绊脚石”,却有可能是成才路上的重要积淀。

  历史上,我们看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大数学家笛卡尔对诗歌情有独钟,认为“诗是激情和想象力的产物”。为马克思所敬仰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从小对诗歌和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数学王子高斯在哥廷根大学期间最喜好的两门学科是数学和语言,并终生保持对它们的爱好。再看看国内的数学家。华罗庚能诗善文,所写的科普文章居高临下,通俗易懂,是值得后人效法的楷模。苏步青自幼热爱旧体诗词,读过许多文史书籍,他把诗词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靠它来调剂生活。可见,文学修养不仅不会成为理工科专业人才成长的负担,而且还是一个催生科学想象力,激发创造灵感的源泉。

  认为语文是负担的人,恐怕还没有理解语文所指的含义。“语文”不光是指“语言文字”,而是更多地包含着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才让想象力和创造力迸发,承载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

  如果理工科专业人才只懂专业知识而丢掉了语文,这就好比作画最初的底色没有打好,之后的画面色彩也必定大打折扣,并最终影响整幅画作的质量。试想,一个不会写文章的工程师,怎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告诉世人?一个不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科学家,又怎么可能心怀忧国忧民的情怀,身负不断求索的使命?

  “英语很重要”是一个真实的生存状态

  王传涛

  “英语很重要”抑或是背后的“汉语不重要”,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个无奈而真实的生存寓言,已经没有去计较、质疑甚至是责骂的必要。如果非得要质疑点什么,我想从小学到大学乃至于考研考博士的考试和教育体制,才应该是质疑的焦点。

  中小学中最流行的学科观点是:语文皮厚,学与不学,成绩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考试中英语和数学好的同学,可以得到接近满分的成绩,差的则可能不及格或者是二三十分,这下分数就差开了,而语文考得好不好最多也就是一两分选择题的差距。

  到了大学,每位同学都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可有一门课程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英语。这门必修课,不同于政治,考试之严格、竞争之激烈是难以想像的。每位大学生必须要做的,就是乖乖地听上两年英语课,然后去参加数不完的期末考试以及四六级考。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还明令规定 “英语不过六级者”,不授予学士学位——这一点很要命,青年学子们的求学之梦,牢牢地被系在了英语一科之上。

  到了考硕考博还要考英语,无论你是考数理化专业,还是考史地生专业,你的英语水平一定要达到国家线之上,否则,即便专业成绩再高也不可能去参加面试。

  “英语很重要”已是个真实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这些高校自主招进来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都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英语好是肯定的。但这样的真实也许正是以冷落语文为代价的,因为在现实生存中其重要性似乎远远比不上英语。但功利的诉求,挤压的却是更值得珍惜的人文精神。

  打破画地为牢的人文教育

  谈旭栋

  台湾的黄宽重先生曾在北大作过关于“台湾人文学的困境和突破”的报告,其中提到台湾的中等教育体系十分狭隘,高二开始就文理分家,文科和理科从此分道扬镳。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台湾的大学又纷纷推出通识教育。看似是很好的举措,却因教学内容流于表面,八股而毫无生气,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比台湾的境况,这一切与大陆何其相似。

  语文受到冷落,我不同意这是缘于所谓社会的功利性。把教育问题推向社会,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事实上,台湾类似的教训证明了,这并不全是社会的责任,而是与基础教育的制度和理念休戚相关的。

  现今有一种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觉得所谓语文,就是能理解经典名著、能背诵几首唐诗宋词,让人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足够了;觉得理工科专业能锻炼人的思考能力,能带来过硬的专业技术。这种画地为牢的想法乃至做法,其实已经把语文摆到了边缘的地位。语文就仅仅是背诵名诗名句么?语文就仅仅是经典鉴赏、阅读理解么?我倒认为,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并无二致,都需要专业的训练,都是一种视野和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需要优秀的师资,需要科学的学术培养方法,需要人文研究的氛围。简单的文理一刀切,或者简单的上下五千年式教育,无论文理,都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聊,而这样的学科,还是早日边缘化的好!

  要从狭义走向“大语文”

  江 莘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其边缘化由来已久。记得当年备战高考时,学生们总能达成这样的共识,语文是最不受重视的科目,与其花三个下午用来背诵古诗词,来提高古文部分成绩,还不如一下午演算数理化的效果来得明显。付出和产出这笔账,明眼人一目了然。很难说这就是十足功利,尤其反映在高考成绩上,语文考试能过120分的,用今日流行语来说,已然是牛人一个,至于数理化,甚至英语,才是考试的重头,因此也称得上战略优化。

  另外,从教学角度而言,中学大部分时间,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目始终处于“游离”状态。特别是语文课,教师们常常抱怨,却很难改变其尴尬处境,甚至一度面临要开设“双语教学”以图革新的局面。这多少也容易理解,试想当一篇篇美文被机械地肢解,枯燥重复着答题思路、模式的演习,想象力早已烟消云散,更别提余音绕梁再三回味。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文边缘化过程中,英语科目的影响力尤为明显。今日英语教学几乎覆盖了教育的不同阶段,便可见一斑。

  然而反思语文边缘化,更应重视在自身内部寻找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因受到现代学科划分影响,往往呈现为狭义上的“语文”,强调字句篇章等基础知识,或者是一部简洁、拆散、打乱的“文学史”,缺乏对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开掘,而日常应用文书的教学也向来薄弱。或许以“大语文”视角出发,为语文科目注入新活力,激发、重组传统资源,或许一时半会没有什么用处,也无法更好起到为高考考分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至少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否引领学生路过几扇打开后能看到外头不同风景的窗户,能否培养对民族或是世界的文化的好奇、兴趣和敬意,能否促使学生留意自我的生命史,并有一些小小发现或思考呢?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