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镇出现“精神留守儿童” 两早孕少女命运迥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广东城镇出现“精神留守儿童” 两早孕少女命运迥异
2010年04月01日 10:53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社会转型期,广东学生心理健康凸显新问题

  “菜花黄,人癫狂。”春季是心理健康疾患高发季节,面对找工、升级、竞赛、升学等压力,在校学生容易陷入迷茫误区。前昨两日,广东省社会转型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在东莞召开。会上展现的近一两年在大中小学校园出现的自杀、心理偏失等个案,正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广东,除了农村留守儿童等全国性问题外,在城镇,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精神上的留守儿童”正逐渐显现,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但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深思。

  -名词解释

  精神留守儿童

  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交由祖辈、亲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城镇儿童。他们一般不会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而且学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但由于被过度保护,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伦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在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广东应对

  广东大力培训

  心理教育师资

  根据近两年发生的案例,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崭新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昨天的会议还对今年全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核心就是以促进全体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为主题,坚持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三预”工作机制。

  据介绍,今年广东将继续加强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继续组织各地开展心育师资A、B、C证培训,2010年度重点加强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育队伍建设。力争在今年底前,全省中小学心育师资C证培训基本完成;珠三角地区中小学心育师资B证培训达到70%以上,其他地区中小学心育师资B证培训达到50%以上,全省中职学校B证培训达到50%以上。

  同时,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寻找解决策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三个转型: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型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型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型为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精神留守猛于虎】

  家长“放羊”孩子空虚

  杨露(化名)夫妇均为外企高管,常常加班出差,就索性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偶尔周末不加班,杨露才会把女儿接回自己家过两天。在女儿至今10岁的生命过程中,母女俩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随着女儿年龄渐长,生活富足的她却喜欢独来独往,性格孤僻,一方面非常在意父母对她的态度,另一方面则容易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而且一不高兴就“玩失踪”,心情好了才回家。

  “这是典型的‘精神留守儿童’。”省教育厅巡视员李小鲁说,“‘精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社会转型期中崭新但严峻的问题,引起人们关注。”

  在广州,记者此前多次调查发现,一方面,随着“70后”、“80后”独生子女父母增加,因为生计、应酬或其他原因把子女交由他人抚养的城市儿童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进城务工青年也日益看到把孩子放在远离自己的农村的弊端,将孩子带进了城,却因无力管教,这些孩子在城市里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寄养’或‘托管’,都无法填补这类孩子的精神空虚。”李小鲁说,与农村留守儿童长年与父母分离,学习生活环境艰苦不同,这些城市“精神留守儿童”一般不会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而且有较为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但他们由于被过度保护,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伦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在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对比以前的城市孩子或农村的孩子,城市精神留守儿童温饱得到满足后,欲望会更大,活得也很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满足,心理就容易畸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说。

  “精神留守猛于虎。”李小鲁说,这些个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精神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更为普遍的是,这些孩子对物质的理解和依赖正逐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

  比如,一位做生意的父亲平时并不怎么管教儿子,但每次应酬大醉回来,他都对儿子说:“老爸的房子、车子、银行里的票子都是你的了……”久而久之,儿子就想:“还写作业干吗,考上大学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就不过两三千元一个月,买得起房,买得起车吗?还不如我现在爽。”最后索性成为小混混。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