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办学的无奈 人力资源“大国”的困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企业办学的无奈 人力资源“大国”的困惑
2010年05月14日 10: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样的人口结构现状,对于产业升级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种结构必须要改变职业教育的模式”。周稽裘说。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拥有200多所技工学校,400多所职业院校,却远远不能满足珠三角制造产业升级的需要。而新加坡仅有5所工艺学院和4所理工学院,其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却支撑了新加坡全部三次产业升级。于是有人感概:广东“200+400”却敌不过新加坡“5+4”!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说,为何我省有这么多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依然缺口很大,企业还不得不另起炉灶自己办学,关键是大多数技校“实训”不足,校企合作层次不高。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像新加坡一样走“校企”深层次合作之路。

  拿“高级工证”却做不了高级工的工作,这一现象也引起广州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骆子石的深思。

  骆子石说:“传统技校的办学模式是学生在校办工厂或在工厂顶岗实习,只能培养普通的技工。而目前产业转型升级是需要大量高级工。”

  他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纸上谈兵而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通过一个过程,有经验积累才能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隐性知识,但目前的考证制度,往往考显性知识,无法体现出隐性知识。

  一份由国际组织给出的名为《中国职业能力开发政策》的测评报告,也印证了上述判断。在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目前所存在的四大不足,即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以及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其中,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脱钩现象尤为严重。

  “勇敢者的游戏”

  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抑制不住自主办学的冲动,但在采访中,许多专家认为这仍是“勇敢者的游戏”。

  当然企业办学的新模式更适合产业升级需要,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承受巨大的短期投入和长期经营的消耗,面对遥遥无期的长远回报,大部分中小企业被迫放弃自主办学的尝试。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

  以中国平安集团的企业大学为例,耗时三年建成的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占地20万平方米,投资高达4.5亿,仅仅是前期投资就已经让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除了放弃办学的中小企业外,已经开始办学的企业学校也面临着不少发展瓶颈。无法负担巨额的硬件设施建设和采购费用、缺少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许多企业学校难免流于形式,得不到长远发展,难以有效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凯洛格(北京)咨询公司总裁王玥认为,95%的国内企业大学仅仅是将散乱的形式进行规整,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培训,进行简单的课程培训,远远谈不上解决企业当下和未来的技能人才需求。更关键的是企业大学需要持续的师资力量的投入、课程的开发是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企业办学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

  花巨资引进教育培训人才、购买教学设备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选择,然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项投资的风险太大。

  据统计,美国企业大学平均预算为1070万美元,大概是企业总工资的2.2%。根据麦当劳的内部估算,每年的人力训练费用预计超过总营收3%;而本土企业大学的培训投资经费平均只有工资总额的1.2%,远低于外资在华企业大学的2.3%和国外企业大学的2.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企业就有办技工院校的历史,那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后来事实证明企业办学校、办医院等都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最后只得与企业脱钩,政府接手。现在政府好不容易把这些学校办出了规模。”省人力资源厅技工教育处处长刘正让说。

  他认为,现在我们有这么庞大的职业技工院校,每年招生为了抢生源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有这么多资源闲置在哪里,企业却要投巨资办学,实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的广东样本

  行业企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

  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居高不下,而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又不符合企业要求,人才困局制约企业升级转型,有没有获取教育资源更经济的手段呢?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认为,职业教育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有多元化的办学主体,行业企业也要来参与办学。

  在同时拥有着庞大的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广东,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一种务实尝试。日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内100所优质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

  在记者采访中,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认为,校企合作教育形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新型专业工人的需求,此举有利于更好地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培养一流技工。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是一大特点,这个体制特点能够保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证决策符合实际的情况。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会带来新的资源,新的办学思路,这比单纯向企业要钱更重要。”余祖光对广东敞开大门办职业教育大加赞赏。

  ●南方日报记者刘茜

  实习生洪正阳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