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设点开证明 500元帮农民工搞定子女就近入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街边设点开证明 500元帮农民工搞定子女就近入学
2010年06月04日 09:29 来源:四川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为子女就近入学,农民工排队办手续

  -排不到号或缺证明,自有人帮忙搞定

  日前,成都出台相关政策,外来务工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在6月18日前,可持相关证明材料到暂住地所在街办或乡镇政府办理子女入(转)学申请。这段时间,想让孩子在自己身边读书的外来务工者,大多在忙这个事情。

  这本是一件大好事,但这件好事的背后却让一些“串串”发了财:一份子女就近入学证明通过“串串”操作,可以卖出500元!

  无工作证明子女就近读书被拒

  张立和妻子从老家简阳来成都打工已经5年了,眼见女儿就要读小学了,是让她一个人在老家读书,还是来成都上学?张立烦恼不已。在得知成都出台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可以就近入学的政策后,张立显得很高兴,女儿终于能在身边读书了。

  5月28日,张立一大早就来到青龙街道办,想为女儿尽快办好入学证明。“没有相关工作证明,无法办理子女就近入学。”工作人员说。

  按照成都《2010年外来务工就业农村劳动者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具体工作意见》规定,办理子女就近入学的外来务工农民必须持有成都市五城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暂住证明和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纳税证明。“我一直都是靠打零工挣钱,没签劳动合同也没有固定单位,怎么会有工作证明呢?”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张立十分沮丧。“如果女儿想在成都就近读书,必须要出高额择校费,我们这种家庭承担不起!让孩子回老家读书,我们又不放心!”

  花了500元“串串”帮忙搞定

  “兄弟没排到号?还是没工作证明?”就在张立一筹莫展时,一名身着碎花裙子身材较胖的中年妇女走到他身边问。“没工作证明!”听到张立的回答,中年妇女把他拉到一旁,悄悄地说:“想办工作证明吗?我们有办法。”

  听见妇女的话,张立一下兴奋起来,如果真能办到工作证明,女儿就能在自己身边读书了。“所有需要的材料我们都有。”张立跟着中年妇女来到街道办对面的一辆三轮车后,中年妇女从一个包中翻出一叠劳动合同和几张营业执照。“只收你500元,你的工资表、劳动合同等等,一切都给你办完,办好了直接通知你过来拿证明就行了。”“这个是已经办好的,你看一下。”见张立还是不放心,中年妇女又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找出一份子女就近入学的证明。

  看见别人已经办好的证明,张立决定豁出去了,将500元钱和相关证件交到中年妇女手中。交钱回家后,张立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被骗了?但第二天一大早,张立就接到中年妇女的电话,通知他去拿已经办好的工作证明。“花了500元,终于将女儿读书的大事解决了,还是钱能办事!”看着手中的入学证明,张立感叹着。

  暗访

  “串串”路边揽客 “一条龙”服务揽财

  张立所遇见的“串串”究竟在哪里?又是怎么揽客?记者以帮助亲属办理相关证明为由,来到青龙街道办。

  6月3日上午8时,办理证明的窗口前,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农民工们拿着各种手续正焦急地等待。“现在才5号,我48号不知道要排到什么时候去了。”一名正在等待办理的大姐看着手中的排号单抱怨。他们口中所谓的“号”,是青龙街道办为方便农民工办理子女入学手续而发放的顺序号码,但每天只能办理100人。

  排不到号复印店老板支招

  不少前来办理手续的农民工,因为没有排号单,只能悻悻地离开。办理窗口不远处,一名穿白色衬衣、戴眼镜的男子,不时从钱包里拿出一叠排号单,和身边的人低声商量着什么。“这个能卖给我吗?”记者打探道。“不行,这些都是预订了的。”说完,戴眼镜的男子有点警觉起来,迅速走出街道办大门,刚围着他的几个人,也尾随他去了大门外。

  街道办门口的复印店里,不少人都在忙着复印各种材料。“我一大早就来了,还是没拿到号!”记者在复印店门口假装抱怨。“没排到号,你想点其他办法?”复印店老板意味深长地说。“什么办法?”记者再三追问,复印店老板笑而不语,只是指了指街道办外不远处的绿化带。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