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学生的勇敢选择 川大论文改革试水始末——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3名学生的勇敢选择 川大论文改革试水始末
2010年06月09日 10:52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老师说,当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国民教育时,就注定衡量大学生的标准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说这种价值观不崇高,但却没有错。”非要让所有学生做高深学问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学习的目的与学校的教学目的不一致,他们也没有做学问的动机,所以才会出现“复制加粘贴”或找“枪手”代写毕业论文的现象。“我相信这些行为并不是学生的初衷,只是为了符合游戏规则的取巧。”

  经过思考与分析,新闻系发现,严打论文抄袭等方式只能治标,唤起学生心中对专业的热情才是治本。比如,让学生做一个电视栏目策划或写一个电视剧本,比让他们写一篇关于栏目策划或电视剧本的论文,吸引力要大得多。“扼杀了学生对专业的热情,造成了智力的极大浪费”——改革者对现行教育方式的缺点这样总结。他们认为,学生是不是人才,不能仅通过是否能写出一篇学术性很强的论文来衡量,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发现和培养。

  如此,“改革教育体制来适应不同人才发展”的想法在四川大学改革者们的脑海中成型。作为新闻系主任,张小元的最初设想是:从2010级新生入学开始,按计划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培养,直至最后他们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以提交新闻作品(毕业设计)还是以提交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毕业。

  这种新鲜的设想立刻引起媒体关注,并将其曝光,使得改革提前在2006级应届毕业生中进行。

  3名学生的勇敢选择

  学校方面也未想到,此次改革引发了超乎想象的关注。出于“怕被挑刺”、“怕枪打出头鸟”等担忧,改革者们和学生都有些战战兢兢。

  从11人减到8人,再减到4人,最后只有3名学生勇敢选择新模式,并提交了各自毕业设计和小论文。

  把自己比作川大“小白鼠”的小冉,勇敢走上首场毕业设计答辩台,她说:“大多数同学不敢尝试的客观原因是,我们所受的新闻教育没有让实践贯穿其中,学校在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方面也做得不够。”小冉不太谦虚地说,能够顺利提交优秀的新闻稿件,个人努力因素更重。

  在答辩老师的评语中,3名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中均出现了一个问题——“小论文的学理性不够”。这也是学院派对这次改革结果不是很满意的地方。没有参照范本、对学理性尺度把握不准、小论文具体要求不明确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写不出,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写”,选择新模式的谢雪说:“其实我们的小论文可以写得更好。”

  “这场改革想要继续进行下去,就必须连同教育方式一起改。”张小元毫不避讳地说,川大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打算将“人才出口改革”作为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目前,四川大学已开始前置所有大一和大二课程,对于怎样帮助学生适时进入实践领域或学术研究领域,正在探讨中。

  【声音】

  毕业设计“门槛”不要太高

  李保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对一名普通的本科生来说,成为第一作者或上头条、做独家等,很困难,所以毕业设计“门槛”不能太高,对学生也不能用“好稿”过于要求,有数量就可以了。此外,学校应创造条件为这种新模式服务,如帮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将实习期延长至一年,对选择做调研报告的学生发放补贴等。

  关键要提供实践的平台

  兰俊(参与川大论改报道过程的某媒体部门主任):川大用媒介考核新闻从业者的标准来考察学生的方式不太好,因为学生与真正的新闻从业者有区别,学校应建立一套适合学生的考核制度。此外,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却假设学生在有这个平台的情况下进行考核,那些想选择毕业设计却无法参与更多实践的学生不得不被迫放弃。

  期待学校与媒体合作

  唐巧(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与时间赛跑是媒体的特性,巨大的压力与竞争会给记者带来强大动力,这是课堂无法模拟出的现实生态。一直以来,新闻系的学生最期待的都是学校能够在学生和媒体间搭起桥梁,让想参与实践的学生有地方可去。这其实与是否要选择毕业设计无关,学生所希望的,是大学4年里能够在做新闻上发生质的变化。

  实习记者 冉倩婷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