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色彩浓 大学生就业率折射高校“诚信危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功利色彩浓 大学生就业率折射高校“诚信危机”
2009年02月13日 15:49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毕业生就业率造假已经影响到官方发布的就业率公信力,他们建议发布就业率应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而且要进行长线评估。

  就业率“注水”,是谁“逼”的

  人们发现,在公布的就业率统计中,一些并不太知名的高校常常排在前列,而南大、东大等名校则排在靠后面,与人们对学校的传统印象大相径庭。再看年终就业率,各高校大多在95%以上,有的高达98%、99%甚至100%。“都说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工作难找,从公布的就业率怎么丝毫看不出来?”不少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就业率‘注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某高校学生就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学校看似总就业率很高,但协议就业率却不高,因为那是‘硬碰硬’的,其猫腻就在灵活就业率里面。”据知情人透露,就业率和学校质量考评连在一起,一些高校为了显示自己的就业率高,便“逼”学生在毕业前一定要拿到就业协议,甚至“威胁”拿不到就业协议不发毕业证书,于是有的毕业生甚至包括毕业生的家长四处找熟人搞假签约,有的甚至“落户”到小饭馆、小商店。有个极端例子:一位同学到学校的超市买了堆东西,让店主帮忙盖了个章。“而这些,都统计在‘灵活就业率’之内了。”

  “我们也没有办法,学校逼我们,没有用人单位的就业协议或接收证明,就不发毕业证,只能想办法糊弄过关了。”一位大学生说。

  “学校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也是迫不得已。”某高校负责人坦言,“就业率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说是高校的生命线。就业率不高会影响各种评估,相关专业也会面临减招、停招的危险。而且,就业率也和相关老师的专业职务晋升、奖金考核等挂钩。”

  挤水分,为何这样难

  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全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数据的收集、统计,他们虽然意识到了就业率掺假这个问题,但也很无奈。

  据该中心主任任雷鸣介绍,为防止就业率造假,他们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而且,他们还有一些其它设想,比如不单纯用数字衡量就业情况,再加上工资水平、就业区域等数据。“这是因为工资水平更能反映一个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高低。”任雷鸣说,“但问题是,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如何再将自己的工资情况告诉学校?这缺少一个反馈机制。”

  “我们还曾想发动学生一起来挤水分。”任雷鸣说,比如把每位学生的姓名、专业及其就业情况公示出来,请学生检举。“但学生的就业地点、单位等信息又涉及学生的隐私,不好操作。”

  第三方发布就业率,是否更客观

  有省政协委员认为,就业率由学校提供,行政主管部门又用这些数据去考核学校,这样学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假之嫌在所难免。“因此,应该重新开辟统计就业率的渠道。”

  省人大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陆小华认为,“如果第三方造假,相关部门可以处罚第三方,市场会自然将它淘汰。”

  也有专家建议,除参考各高校提供的数据外,教育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一个“大学生就业率调研机构”,一方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并调整大学生就业率这个指标,一方面科学地统计大学生就业率。“这样,自然就没人往就业率里面‘注水’了。”

  跟踪长线就业率,是否更有价值

  “当年就业率是短线评估,国外更看重长线评估。”南京大学教授郑正介绍,国外好的经验是对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比如看他10年、20年以后从事的职业、薪酬水平等。“这是更客观、更有价值的历史记载,一所高校20年间出了多少科学家、律师、医生等,这些数据更能看出这所学校毕业生成才的比例,也更能反映它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所以,这种跟踪调查数据是国外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

  除了防止造假外,郑正认为就业跟踪调查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许多基础学科的存在价值是不能简单用当年就业率来衡量的,长线评估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同时,跟踪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就业时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需求改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这样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会更加“适销对路”。(任松筠)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