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借读费引发连锁反应 家长担心好学校更难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取消借读费引发连锁反应 家长担心好学校更难进
2008年11月25日 15:23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字体:↑大 ↓小

  近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将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借读费”。

  在福建中路开五金店的陈乐丹听说明年将取消借读费,非常开心。“我们一家在天津路租了间2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1500元,做生意勉强糊口,取消借读费,就省下一笔开销。”

  但也有家长担心,取消借读费后,招收借读生将占用学校资源,一些本来就资源紧俏的好学校,外地学生就更没可能“挤”进去了。

  学校:“照单全收”估计“吃不消”

  记者昨天采访了多所中小学校长对取消借读费的看法,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对家长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如没有配套政策支持,操作难度相当高,“照单全收”估计“吃不消”。

  据统计,沪上38万农民工同住子女中,今年将有60%的学生可进本市公办学校就读,这些学生将享受免收借读费的优惠政策。据不完全估算,若借读费全部取消,以最低1000元/年为标准,政府每年至少还需经费15200万元。

  “不仅仅是财政困难,外来务工子女大量涌入,本市入园、入学、师资、硬件等相关方面都将面临很大压力。”浦东新区洋泾实验小学校长赵国弟表示,如果没有“准入机制”,取消“借读费”将引发系列连锁反应,这点不容忽视。

  一些学校表示:“若不设门槛,超过计划数的那些借读子女招还是不招,学校将面临两难。”“不设门槛,一到开学,学校没法摸清所在区域适龄学生的情况,教育经费预算怎么做,教师编制如何安排?”

  专家:义务教育经费跟着学生走

  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要全面解决打工子弟求学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建立更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短期看,流入地政府可以承担流入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但从长期看,一方面,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进入流出地,而流入地却没有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这不利于调动流入地政府保障流动学生义务教育的积极性。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使各地教育发展走向均衡。

  他建议,推行学籍信息管理制度。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依据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每个适龄儿童,在全国任何地区的任何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学校,都可入校接受教育,这便于对每个学校求学的学生进行统计,也便于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在加大中央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基础上,可以通过实行“教育券”制度,做到义务教育经费随学籍走。

  本市规定四类学生免收借读费

  今年8月底,市物价局、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发布了2008学年本市主要教育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公告,公告对借读费的收取情况进一步细化,规定对四类学生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包括持上海市蓝印户口的学生;持有人才引进类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的子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父母一方为本市户籍的学生。

  在部分区县,借读费减免的尺度更大,在浦东新区部分民工子弟学校中,学生每学期基本只需缴纳100元的课外活动费,其余不需再出任何费用。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进行部分减免,但不符合条件仍需缴纳“借读费”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本市中心城区某小学地处商业闹市区,该校有 128位农民工借读子女,其中符合减免条件的仅12位学生。地处外来人口聚集区的闵行区吴泾三小共有200多位外省市借读学生,其中150位学生仍要缴纳借读费。

  据了解,本市各区县普遍执行的义务教育借读费标准均为小学生每学期500元,初中生每学期800元。折合后,取消借读费,小学生每年可省1000元,初中生可省1600元。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有很多外地城镇户籍学生,但父母不符合办理上海人才引进居住证,这些学生仍缴纳借读费。对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人员子女借读费问题,明年取消借读费,本市将如何执行?由于教育收费是由财政部门订立收费项目,物价部门订立收费标准,本市今后如何执行还有待有关部门的通知。 钱钰 杨玉红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