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落户门槛高 评分办法苦了学生火了加分生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上海落户门槛高 评分办法苦了学生火了加分生意
2009年02月05日 08: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分难倒英雄汉,外地生被迫剑走偏锋

  留沪门槛高了 加分生意火了

  为一纸上海户口

  “消得人憔悴”

  这个寒假,华东政法大学金融专业的大四学生洪江旭回到家乡昆明的银行实习,发现那里的工作待遇不比上海差,原来一心想留在上海的他决定“上海、昆明两边都准备”,“我想进上海本地的国内银行,但这些银行大多把上海户口作为招聘条件,而外资银行又因为金融危机不景气,留在上海太难了。”

  洪江旭已经留意到,早在去年12月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发布了《关于做好2009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和《2009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本市户籍受理办法》,这比往年提前了两个多月。

  不过仔细看后,洪江旭发现“和往年差别不大,办户口还是比较难”。为了毕业后能顺利留沪,大学期间,洪江旭参加了计算机等考试,为留沪加分做了很多努力,但现在感觉“基本上是无用功了”。

  而上海理工大学的研三学生方华(化名)则还在做最后的努力。方华的学习成绩不错,按照去年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计算了一下,已经有了69分,距离去年的“标准分”只差2分。虽然今年的评分办法和“标准分”都没有公布,但根据预测大约是72分,因此如何再拿到3分,就是方华这几个月最重要的事情了。而他打听到的消息是,通过专门经营加分生意的公司是比较好的捷径。

  从2004年起,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市户籍开始实行 “评分制”,“标准分”为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户籍的基本资格分。学生各项要素累积分值高于标准分的,可办理上海市户籍;低于标准分的,则办理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

  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上海市有关部门就没有公开过“标准分”究竟是多少,外地生源的应届毕业生在申请后只能知道自己是否通过,所以在很多应届生聚集的网络论坛上,询问标准分是多少的帖子非常多,大家也只能根据“多少分通过了”、“多少分没通过”来猜测标准分。据了解,2007年的标准分为70分,2008年的标准分为71分。一个标准分,让很多在上海读书的外地生源学生“ 为伊消得人憔悴”。

  户口和居住证的区别

  大学生们早研究透了

  虽然上海一直在大力推行居住证,而且宣称“享受与上海市民完全同等的待遇”,但大学生们早就把户口和居住证的区别研究透了,大到享受“四金”的不同,小到能不能在上海办理护照、办理婚姻登记,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归属感”。

  网络上一篇题为《上海居住证,看上去很美》的帖子就讲述了一个外地本科生办理上海居住证时遭遇的困惑,被其称为“噩梦初上”。

  2008年9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进行了《上海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留沪后生存状况》调研,以复旦、同济两校为例,对毕业1至5年的外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外地生源毕业生认为自己和本地人最大的差异因学历不同有着区别——本科生认为差异最大的前三个因素是户口、房子、社会关系,而研究生则认为差异最大体现在房子、思维方式、社会关系及其他。

  调研项目的负责人、复旦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王伟来自湖北,他从本科起就在上海读书,到2010年毕业,“六七年的时间,我们积累的资源都在上海”。他认为外地生源的大学生想留在上海发展的愿望是正常的,而和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留沪户口问题“肯定很受关注”。

  方华平时就很关注关于户口的最新政策和新闻,今年1月初的一则新闻就让他空欢喜了一场,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提到各地城市要取消毕业生落户限制,但方华仔细一看,原来是“直辖市以外的城市”。

  不过,方华也看到了一个“利好”新闻。1月17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上海将在2月底前出台有关人才居住证如何转为上海户籍的实施意见。韩正透露,这个实施意见,会有几个核心内容,比如要转为上海户籍,需要在上海居住若干年,在上海参加社会保险,并且依法纳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称等。

  但对方华来说,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加上3分,“居住证转户籍应该是趋势吧,但估计条件会比较苛刻。而且这个政策一实行,那么直接获取户口的可能性将变小。甚至连刚毕业的博士生也只能拿居住证,而不是申报户口了。”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