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毁、地弃耕 孩子们日日撑竹排去上学(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桥梁毁、地弃耕 孩子们日日撑竹排去上学(图)
2009年04月21日 11:3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竹排成了孩子上学、村民出村唯一的交通工具。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丰顺讯(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郑纯兴摄影报道)丰顺县黄金镇望楼村三门坑自然村四面环水,由于两年前一场洪水冲毁了村里唯一一座通往外界的水泥桥,至今没有修复,三门坑几个小村庄里的500村民出行全靠乘竹排渡河出村。村民告诉记者,如果多下几天雨,河水上涨,竹排便无法使用,三门坑就成了孤岛。

  桥毁:孩子们只能渡河上学

  记者昨日在望楼村看到,地处村庄下游的高沙转水二级电站拦河坝蓄水让望楼村中央的河面扩宽至五六十米,从村中央通往三门坑的水泥桥只剩下几个桥墩孤零零地留在河面上。从望楼村去三门坑的渡口设在旧桥上游的100多米处,一个用七八根竹竿扎成的竹排用绳子拴在两岸,村民朱伯说,渡河只要站在竹排上两岸来回拉着绳索就可以了。

  记者和朱伯上了竹排,发现不少竹子已是腐迹斑斑,竹子间缝隙大的有拳头大,行进中,水漫过了竹排面,整个排摇摇欲散,让记者胆战心惊。朱伯说,竹排是两年前桥被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扎成的,此处水最深处可达4至5米。

  下午4时多,十几个三门坑的学生放学结伴来到渡口,孩子们分成两批过河,第一批五六个稍大的孩子没有大人护送,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七八岁,一个还扛着辆单车,一个最大的孩子熟练地攀着绳子渡排过河。第二批五六个孩子小的却只有四五岁,由两个大人护送,要抱着下排上岸。

  记者发现,无论大人孩子,均没有任何的救生防护设施,看着孩子们渡河熟练和无惧的稚脸,记者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孩子们告诉记者,平时都是他们自己乘竹排渡河上学,每天两个来回,差不多已有两年时间,现在习惯不会害怕了。下雨时,大人们有时会来接,要是雨水再大,就只有从上游一个水电站的大坝过,否则就没法去上学了。

  朱伯说,从小学绕上游水电站大坝至三门坑,要多走40分钟以上的路程,而且电站大坝高达20多米,又没有防护栏,为了安全,工作人员一般不让小孩子从大坝上经过。

  桥毁:百亩良田无奈弃耕

  三门坑的村民们说起两年来无桥可行渡竹排的苦处,满是担忧。村民们说,三门坑几个小村庄村民出行现在唯一的途径就是乘竹排渡河。不少村民为了孩子的安全,已搬到镇上让孩子在镇上读书。村民说,如果多下几天雨,三门坑就成了孤岛。

  记者在三门坑发现不少丢荒的农田,陪同的朱伯向记者解释说,望楼村那边300多村民的耕地却全部在三门坑这边,大约有100多亩。因为没有桥,如今基本没有人过来耕作了。  

  修桥:只因资金短缺搁浅  

  汛期将至,望楼村委朱主任比谁都急。朱主任告诉记者,为了修桥的事和孩子们的安全,村委已不止三五十次向镇上和相关部门反映,也和下游蓄水发电造成水面升高的高沙转水二级电站交涉过,但没有结果。

  黄金镇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望楼村的桥被洪水冲毁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镇村财政无力承担重建资金,镇里已经积极向省、市、县相关部门反映。日前,省相关部门已制订桥梁设计方案和落实部分资金,市、县交通、安监等部门也多次到望楼村勘查调研,但暂时未有结果。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