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本科毕业证报读电工班 进技校"再造"竞争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怀揣本科毕业证报读电工班 进技校"再造"竞争力
2009年04月03日 14:39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东莞理工教育培训中心上课的学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面对就业或再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大专生选择进技校学一技之长“再造”竞争力

  23岁的章观良,去年毕业于湛江海洋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东莞一家企业工作半年多后,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倒闭,他也面临再择业的问题,最近,他又到东莞育才科技专修学院“回炉”重读,充实专业知识。据了解,像章观良这样选择在育才学院重读的本、专科生,年后计有20多名。  

  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均反映,在就业愈益困难的形势下,期望多学技能、多学知识的应届、往届大学生为数不少。学习的专业多为专业性极强的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技术、电子商务、汽车修理等。另外,不少学生还通过再进修,延缓就业压力。

  育才科技专修学院的张悦平老师指着一叠入学档案纪录对记者说,今年开年以来,就有20多个怀揣着本、专科毕业证的学生前来报名读书,这里还不包括一些因为担心被人“笑话”不愿意填学历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有服装设计、电工、模具数控、中英文秘班等,学习时间从3个月到1年半不等。记者发现,这些报名的人中不乏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一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

  为再就业时多个筹码

  章观良同学报的是电工班,他的目的很简单:“我希望自己以后就做一个机电专业人员,但发现自己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完全掌握好,希望重温巩固知识技能,同时也是为了考一个电工证,再就业的时候多个筹码。”章观良告诉记者,时下求职难是他选择技校再读书的主要原因。

  今年25岁的屈浪杰,毕业于湖南某大专,2007年毕业后先是到东莞一家玩具公司做业务员,干了半年后又跳槽入一家外贸公司。几个月后,他再次辞职。然而,受所学专业的限制,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最让他苦恼的是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运用自如。他发现,东莞的模具业发展很快,且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没受多大影响,他决定到技术学校学习数控技术。“学习时间半年左右,学费3000多元,也不算太贵,有了一技之长,就业的机会就更多些、更实在些。”

  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许旭表示,“以前,大学生到我们这里来参加技能培训,还是稀有的事。现在,到我们这里来学技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比去年增加了20%左右”。

  “一些企业也向我们反映,不少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后并不具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针对这一现象,东莞市人事局副局长莫达兴表示,接下来会对有需要的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服务,根据企业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

  考电工证改行做普工

  应届本科毕业生罗伟荣是广东梅县人,目前也在技校进行技能培训。“我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曾想着进一些大型的企业做研发工作,通过几个月的找工经历后发现,有研发部门的企业基本上都要硕士、博士,而小企业又没有研发部门,目前这类人才非常多,学校名气不够,我只能进一些小电子厂做一线的技术普工。所以在就业前先报电工班,考个电工证。”

  罗伟荣曾经为自己的就业之路作过许多努力。参加过近20场招聘会,但合适的机会没有多少。“其实 1000元左右的普工还是可以找到的”,他目前在帮一些单位到马路上、超市里派传单,每个月挣个800来块钱,够维持日常生活,然后争取考证。他说:“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如果要先做一个技术普工也未尝不可以,不过仍会在工作中充实提高自己。”

  就业太难不如继续读

  与一些为就业重回技校学技能殊途同归的是,不少专科学生选择升本科多学点知识,也为了延缓就业。“参加今年东莞理工专升本考试的报名人数高达1050 名,这些专科生来自全国各大院校,都希望通过考试能进东莞理工再学习。”许旭表示考试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左右,“很大部分原因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继续学习。”

  陈同学是虎门人,今年21岁,广州某大学会计专科毕业生,报考了东莞理工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一直在找工作,参加了几场招聘会,90%的企业都要求本科毕业,我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多少。”跟家人商量以后,他决定考回东莞读个本科文凭。

  东莞城市学院财会专科生尹锦桃也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他班里有43名同学,目前为止定下工作的只有三四人,有15个同学和他一样参加了专升本考试。  文/图 本报记者 黎秋玲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