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从偏重大楼建设转向培育大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从偏重大楼建设转向培育大师
2009年03月03日 11:24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记者日前获悉,经多方研讨和论证,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思路日益清晰:从目前到 2020年的12年中,上海要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的特色院校;从偏重硬实力转向注重软实力建设,从偏重大楼建设转向培育大师、大爱、使命与责任,从偏重教育自我完善转向教育主动融入、服务和引领社会。

  上海高等教育的优势与弱项何在?制定《规划纲要》过程中,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召开了一系列教育专家、企业界人士座谈会,请大家“诊脉 ”。各方人士普遍认为,经过多年努力,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布局结构实施战略调整,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提升;专业和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知识和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这些成果为上海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但是,上海高等教育也存在“软肋”。首先,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上海25岁至64岁已经工作的人群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5年-3年;虽然大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学在校生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仍低于国际大都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其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教学比较封闭,课程设置陈旧,师资整体水平还不高,校园文化不够开放活跃,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部分专业出现“报考热”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上海高等教育如何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各路专家献计献策。其一,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其中包括,创新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研究型、教育型、应用型高校的功能分类;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衔接,学籍、学分、课程互认互通的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创新人才。其二,大力推动知识创新,全面提升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具体举措包括,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投入与绩效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围绕国家、地区发展战略,实施学科专业优化改造和重新布局;全面实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其三,积极扩大知识服务。要加强高校“智库群”建设,建立多学科组成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区的“三区联动”,使其从资源联动走向功能融合;建立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合作新机制等。这些建议将在《规划纲要》中得以体现。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