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博弈结果或已不远 买卖双方均寄望第三季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博弈结果或已不远 买卖双方均寄望第三季度

2010年07月14日 08:4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针对日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政策可能取消”、“三套房贷放开”、“国资委授意央企拿地”等传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12日晚挂出该部将督促各地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予以回应。与此同时,银监会也否定房地产调控政策退出传闻,表示,住建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中二套房认定标准通知》的政策要求和标准没有任何变化,要求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不能动摇。

  住建部有关部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部主任秦虹的讲话并未涉及第三套房政策即将退出的内容,所传消息纯属媒体误读。今日有媒体报道,据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表示,上海各家银行严格按“二套房”标准执行房贷政策,并未出现松动迹象。

  看去,这似乎是一场虚惊。然而,这一“惊”令股市出现一大起落,这一“惊”让很多人倍感焦虑。在经历了此前几度调控与市场的几度恶性反弹后,人们已经非常敏感,同时也表明市场各方处于深度博弈。住建部相关人士表示,现在正处于政策敏感期,传言引起的社会反应很大,因此住建部这次很快给予了正面的回应。

  自今年4月15日“国十条”出台以来,楼市呈现量跌价滞,如今楼市各方表现为深度观望。绝大多数开发商无不一致地在守盘等待,买家也在观望政策“底”,盼望价格能有所回落,地方政府同样在期待政策“底”的出现。开发商在调控前疯狂楼市中大多赚得盆满钵满,尽管半年来普遍销售缓慢,但兜里有钱,资产都在,心中不慌。购房人则预期明确,只等政府的承诺房价下调,而地方政府考虑财政收入,迫于政绩压力,也希望成为财政支柱的房地产市场不要沉寂过久。有业内人士称由于各方的博弈,楼市进入了“空窗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1.4%。其中近半城市房价出现滞涨和下跌,有40个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滑。

  然而从6月份全国70个大众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情况看,

  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仅下降0.1%。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持平;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1%,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与上月持平,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2%。6月份二手房售价继续环比下降,降幅为0.3%。

  在经历了近半年的政策调控后,楼市才刚刚出现下行的苗头,调控还远未触底。此时发出“政策退出”、“调控触底”的声音让人感到急不可耐。无疑这些声音将扰乱人们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信心,改变预期。而坚持执行各项调控政策,带有实质性的调控结果许在下半年就可明显显现。

  有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5.06,比去年同期提高8.51点。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3.22,比5月份提高3.08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83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3%。6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0亿元,比上月增加1845亿元,增长46.3%。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0.8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7%;房屋新开工面积8.0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7.9%;房屋竣工面积2.4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6亿平方米,增长15.5%。

  21世纪不动产集团市场总监林蕾告诉记者,根据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在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均、土地购置面积均有大幅上涨。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大量供应入市。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下半年住宅供给量比较大,面对高房价刚性需求仍然难以释放。如果政策不放松,随着成交量的继续回落,成交价格必然会逐渐下降,而开发商,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从资金流状况、经营业绩考虑,也会相应放低价格。“如果开发商不停工缓建的话,大规模供应后将伴随大范围降价,在三季度极大地影响市场和买卖双方心理”。林蕾判断,新房价格的下调压力将日趋增大,今年9月份、10月份新房可能全面开跌。

  北京中原预计,本次宏观调控不可能出现2008年半途而废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现利率上调的后续调控政策,楼市的成交量将继续下调,同时价格将出现明显下调。(记者陆昀13日北京报道)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